部分)很多医学博士毕业前都有这样的疑问,"读完大连医科大学的博士,到底能不能进高校当老师?"今天咱们就聊点实在的。
废话不多说,能!但得看具体情况。高校招老师主要看三块,学历、科研成果、教学能力。作为985高校的博士,大连医科的学历完全够用,去年就有22位本校博士留校任教。不过要注意这三点,
第一,年龄是个硬杠。现在普通本科院校普遍要求博士不超过35周岁,像临床医学院去年招的讲师岗明确写着"1990年1月后出生"。所以读博期间得算好时间账,延期毕业可能影响机会。
第二,科研是敲门砖。以某省属医学院为例,去年录用标准是,至少2篇SCI,累计影响因子>5。大连医科的博士生平均发表3篇SCI,这个数据在全国医科院校里能排前20%。建议在读期间跟着导师多做课题,最好能参与省级以上项目。
第三,教学要提前练。很多博士吃亏在没教学经验,可以主动申请带实验课、当助教。去年留校的张博士就说,"我博二开始带本科生实验,后来面试试讲拿了最高分。"
现在高校编制确实在缩减,但医学类专业需求稳定。今年全国医学类院校扩招12%,光是基础医学教师岗就新增了800多个。有个小窍门,多关注新成立的医学院系,这些地方往往门槛相对低些。
学姐提醒,想进高校得早做准备。最好在毕业前1年就开始关注招聘信息,很多高校的"师资博士后"岗位其实就是预备教师岗。去年有毕业生同时拿到3所高校offer,关键就是动手早。
医学博士进高校需要多少篇论文?
想进高校当老师的医学博士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肯定是,"手里得有几篇论文才够用?"这事儿吧,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根据近几年国内高校的实际招聘情况,咱们可以唠点实在的。
一、不同段位的高校要价不一样
国内高校大致分四个梯队,门槛差异挺明显。像985/211这类头部院校,现在普遍要求☆5篇以上SCI☆,其中至少2篇得是二区以上的文章。去年某东部985医学院招讲师,明确要求申请人以第一作者发过IF(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文章。
往下走到普通本科院校,要求就松动不少。中西部不少地方医学院校的招聘公告显示,☆3篇SCI或者5篇核心期刊☆就能达到基本门槛。不过这两年出现个新现象——有些学校开始卡"论文分区",要求至少1篇三区以上的SCI,不再接受四区文章充数。
最接地气的是专科院校和新建本科,这类单位往往更看重临床经验。有讲师岗的招聘启事直接写着"☆1篇SCI或3篇科技核心☆",甚至接受录用通知在审的文章。不过要注意,这类单位可能对教学能力考核更严格。
二、论文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现在高校人事处都学精了,不光数篇数,还要看"干货"。有教授透露,他们最近毙掉一个手握8篇SCI的申请人,因为全是三四区的"水刊",相反录用了只有4篇但含1篇一区顶刊的博士。
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文章越来越吃香,有些学校直接按IF值换算,1篇5分=2篇3分。还有单位开始认"中科院分区",二区顶两篇三区的情况也不少见。更狠的是,部分顶尖医学院要求至少有☆1篇10分以上的代表作☆。
三、这些加分项能补论文短板
要是论文数量差那么一两篇,也别急着灰心。以下这些操作可能帮你弯道超车,
1. 手里攥着国自然项目,青年基金在手,相当于多2篇SCI的筹码
2. 导师是业界大牛,院士团队的毕业生,政策经常开绿灯
3. 教学比赛拿过奖,省級教学比赛三等奖能抵1篇核心期刊
4. 有专利或技术转化,1项发明专利≈1篇三区SCI
有个真实案例,西部某医科大去年录用了个只有2篇SCI的博士,就因为人家手握3项实用新型专利,还参与过教材编写。
四、地域差异比想象中大
广东、浙江这些经济强省的医学院校,普遍比中西部多要1-2篇SCI。但反过来,中西部院校给安家费更大方,有的直接给到80万。江浙地区部分院校玩新花样,实行"非升即走"制度,要求入职后三年内再发2篇SCI,否则可能解聘。
五、政策年年变要盯紧
现在很多学校实行"浮动标准",比如某省重点医学院去年要求4篇SCI,今年改成"3篇SCI或2篇SCI加省部级课题"。建议多关注目标院校官网,特别留意带"预聘制""准聘制"字眼的岗位,这类岗位论文要求可能低1-2篇,但考核压力大。
对了说句实在话,准备进高校的医学博士们,最好提前半年联系心仪院校的在职教师打听内情。有的学校明面上写着要5篇,实际操作中要是你的研究方向正好是他们急需的,3篇也能谈下来。这事就跟看病似的,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