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程非全日制博士,标准学制,好像是4年,最多能在学校读6年,再多就把你撵出去啦!
所以申请之前,单位啊,家庭啊,哪边都要先商量好,安排好。
4年学制里,具体要干些啥?
第一年,基本全在上课,每学期,集中4周面授,还得线上,补网课,像工程数学、系统工程这些硬核课,缺一节,都跟不上。
第二年,就得开题了,得跟导师,敲定研究方向,比如新能源材料、智能装备这些,还得写3000字开题报告,过5个教授的评审关。
第三年,主要泡在课题里,要么在单位实验室,攒数据,要么跑现场,采样,比如去风电场,测设备参数,去车企生产线,盯工艺。
第四年,就是冲刺答辩,论文,得写够10万字,还得发2篇核心期刊论文。
为啥好多人,要读到5、6年?
最常见的,是论文卡壳,比如实验数据,不理想,或者核心期刊,投稿被拒。
有个研究智能制造的,论文,改了12遍,光审稿,就耗了1年,硬生生从4年,读到5年半。
工作太忙,也是大头,工程博士,好多是单位技术骨干,赶上项目攻坚,就得把博士的事,扔一边。
有个核电工程师,因为出差,驻场半年,课题直接停摆,回来,只能申请延期,光延期申请,就跑了3个部门签字。
还有些人,是家庭拖后腿,比如,孩子刚出生、老人住院,根本没精力写论文。
学校虽然,允许停学1年,但停完,还得把剩下的时间补上,等于变相拉长学制。
上课时间,能灵活调整吗?
想调课,基本没戏,课表是研究生院,统一排的,错过,就得等下一届重修。
有个学员,跟单位出差冲突,想申请,线上听课,结果系里,说“实验课必须现场做,少一次,都不给学分”,最后,只能跟单位硬请假。
不过每年,集中授课时间,可以选,比如春季在3-4月,秋季在9-10月,报名时,能选哪个时段方便。
但碰上单位赶项目,这俩月,往往最忙,去年有个班,20人,集中上课,到齐的次数,不超过3次。
补课也麻烦,得自己找同学,抄笔记,再单独,约老师答疑,有个学员,为补一门课,每周六坐高铁,去西安,折腾了俩月,才补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