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私信问我,"在浙江中医药大学读个博士到底有没有用?"作为亲眼见过5届博士毕业的老学长,今儿掏心窝子和大家唠唠。
先说硬实力,浙中医大在中医药圈子里可是响当当的牌子。学校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光附属医院就挂了7块三甲医院的牌子。去年跟着导师去参加学术会议,光我们学校团队就拿了3个中医药创新奖项。要是想走科研这条路,实验室设备比很多985都不差,特别是中药制剂实验室,那套检测设备就值800多万。
就业这块儿分两头说。留高校的话,现在博士进编制确实比以前难,但去年毕业的师兄去了省中医药研究院,年薪开到28万。要是去药企,江浙沪这边给博士开的价码基本在35-50万区间,特别是搞新药研发的,有个师姐刚毕业就被挖去当项目负责人。
不过得泼盆冷水,这文凭也不是万能钥匙。认识个博士师兄,毕业后非要去搞养生馆,结果还不如本科毕业直接创业的同学。所以关键得看个人规划,要是冲着当主任医师或者进科研院所,这博士文凭就是敲门砖;要是想当个体户开诊所,可能还真不如早点积累临床经验。
对了说点大实话,读博这4-5年真不是闹着玩的。我室友当初为做药理实验,连续3个月每天睡不到5小时。但熬出来的那批人,现在不是在带课题就是在三甲医院当骨干。所以值不值,关键看你想要什么,能不能扛住压力。
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就业前景如何?
一、就业方向比想象中宽泛
很多人觉得中医药博士只能进医院当大夫,其实路子多着呢。先说最对口的,省内像浙江省中医院、浙一浙二的中医科,每年都有一批博士入职。尤其是针灸、中医内科这些热门方向,三甲医院的招聘门槛虽然高,但浙中医大博士的学历基本能过初筛。
除了临床,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是主流选择。本校和其他省属医学院校每年都会留用部分优秀博士,特别是参与过重点课题的毕业生,留校几率更大。这两年不少毕业生还进了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比如杭州的某知名药企研究院,去年就招了3个中药学博士做新药研发。
二、行业东风带来新机遇
现在从国家到地方都在推中医药振兴,浙江自己就有“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金字招牌。杭州、宁波这些地方新建的中医馆、国医馆遍地开花,懂临床又会科研的博士特别抢手。有个2021年毕业的师兄,在萧山开了家中医诊所,专门做亚健康调理,现在预约都排到三个月后了。
再说个实在的,江浙沪一带民间资本对中医药项目投资热度高。有博士团队研发的智能脉诊仪,去年拿了两千万风投,创始团队里就有浙中医大毕业的博士。这种产学研结合的项目,给学历高又有想法的人提供了新舞台。
三、学校资源确实给力
别看学校名字带“浙江”,合作单位可不止省内。附属的3所直属医院和22家非直属医院,实习就业都能衔接上。每年春秋两季的专场招聘会,像胡庆余堂、方回春堂这些老字号必到场,现场就能见到不少博士直接和用人单位负责人面谈。
导师人脉也是个隐形优势。很多博导本身就是省级名医或者学科带头人,他们的推荐信在业内很有分量。去年有个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博士,就是导师直接推荐到上海某三甲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
四、薪资待遇要看门道
刚毕业进医院的话,基本工资可能看着不高,但江浙地区三甲医院的中医科绩效提成可观。有在省中医院工作的师姐透露,加上夜班费和专家门诊提成,三年内年薪能到25-30万。要是走科研路线,进高校能拿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资金,温州某高校去年给中药学博士开过60万安家费。
自己开诊所或者合伙创业的,收入浮动就大了。但有个规律——在杭州、宁波这类城市,做高端私人诊疗服务的,客单价普遍在500-2000元/次,口碑好的博士日均接诊10人左右,收入自己算得出来。
五、选择时要结合自身
虽然整体形势不错,但关键还得看个人方向。临床方向的博士最好在读期间多跟门诊,把祖传的“望闻问切”功夫练扎实;搞科研的得盯紧国家自然基金这些项目的风向标,多发高质量论文。现在各地搞“中医药+”很火,比如结合人工智能或者康养旅游,提前了解这些领域说不定能抓住新机会。
浙江本地人对中医信任度高,杭州又是互联网之都,很多中医药APP、线上问诊平台都在招专业顾问。有个2020届博士现在兼任某健康管理平台的专家,线上答疑每小时收费800,比坐诊还自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