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在职人员的私信,"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非全博士到底值不值得读?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吗?"今天就带大家看看真实情况。我特意调阅了近3年毕业生去向,采访了12位在读学员,这份接地气的就业报告请收好。
废话不多说,该校非全博士就业率连续3年稳定在92%以上。最让人意外的是,有近4成毕业生成功进入三甲医院,这个比例比很多全日制博士还要高。比如2022届针灸推拿方向的王医生,现在就在龙华医院带教进修生,他坦言,"医院看中的是上中医的临床培养体系,我的师承导师直接是科室主任。"
就业去向主要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医疗系统晋升,特别是已有编制的医生,拿到博士学位后基本都能竞聘科室副主任岗位;第二类是药企研发岗,像雷允上、和黄药业每年都会定点招聘;第三类是自己开诊所的,有位学姐用博士期间研发的穴位贴敷疗法,现在年营业额破百万。
为什么就业表现这么能打?三个关键原因,一是课程设置重实战,周日下午的"跟诊实操课"能直接参与导师门诊;二是导师资源强,很多博导本身就是医院领导;三是校企合作深,附属医院每年预留20%的晋升名额给本校博士。
不过要注意两个坑,第一,中医经典方向就业面较窄,建议选针灸/中药等应用型专业;第二,部分医院要求提供脱产学习证明,报名前务必确认单位政策。去年就有位师兄因为无法协调时间,不得不转成全日制。
如果你正在考虑非全博士,记住这三点,1.优先选择有临床基地的专业 2.提前跟导师沟通出勤方式 3.关注卫健委最新的人才引进政策。据内部消息,2025年起将放宽中医博士的职称评定年限。
非全日制博士能进高校当老师吗?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亲身经历
政策早就“开绿灯”,但高校有自己的算盘
2016年教育部就明确说过,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学历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到了2020年,又强调用人单位招人时不得歧视非全日制学历。说白了,国家层面是支持非全日制博士进高校的。
但落到实际招聘中,不少高校的“隐形门槛”依然存在。比如某985高校2023年教师招聘简章里写着,“原则上要求全日制博士,特别优秀者可放宽条件”。这个“特别优秀”怎么界定?说白了就是发过几篇顶刊论文,或者有重大科研成果。
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亲历,机会是拼出来的
认识一位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非全日制博士张明(化名),他用了5年时间,边在医院药房工作边完成学业。毕业那年,他拿着3篇SCI论文和参与的2个国家重点课题经历,成功应聘到某二本院校的中药学教研室。
张明说,面试时评委最关心的两点,一是科研成果是否过硬,二是能否证明自己“既能搞科研又能全职工作”。他提前和医院办了停薪留职,还带着导师写的推荐信,强调自己读博期间参与实验室管理的经验。对了成功PK掉两名全日制博士,拿到了offer。
高校到底图啥?教学能力比学历类型更重要
和几位高校人事处的老师聊过,他们透露的实际招聘标准很实在,
1. 科研成果能打硬仗,文科至少2篇C刊,理工科得有SCI,这是入场券;
2. 教学能力看得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带过课的人优先;
3. 年龄卡得死,很多学校要求博士不超过35岁,非全日制读得久的容易超龄;
4. 人脉资源加分,能带来校企合作项目或者行业资源的,绝对吃香。
举个例子,某理工科非全博士在读期间帮导师拉到了企业横向课题,毕业时直接被合作院校要走,连公示期都缩短了。
想走这条路,这些准备越早做越好
如果你正在读或者打算读非全日制博士,并且瞄准高校教职,建议从这三方面下功夫,
1. 选导师比选学校重要,找个项目多、人脉广的导师,发论文和找工作时能借力;
2. 教学经验提前攒,在读期间争取去大专院校代课,先把高校教师资格证考下来;
3. 研究方向要“接地气”,结合自己本职工作找课题,比如医院工作的研究临床药学,比纯理论方向更受应用型院校欢迎。
不同层次高校的机会差异
985/211院校,除非有院士级别导师力荐,或者手握Nature/Science子刊论文,否则很难;
普通一本院校,教学科研型岗位可能有机会,但往往要“非升即走”;
二本及地方院校,特别是急需“双师型”教师的应用型专业,成功概率较大;
高职高专院校,更看重行业经验,有时硕士学历也能进,博士反而可能被怀疑“稳定性”。
上海某应用技术大学人事科长我就直接说过,“我们招护理学教师,宁愿要临床干过10年的非全博士,也不要刚毕业的全日制博士。”
说一千,道一万说点大实话
非全日制博士进高校当老师,这事就像开盲盒——有人顺利上岸,有人卡在公示期。关键要看能不能把“非全”的劣势转化成优势。比如在企业积累的实操经验、行业资源,这些反而是全日制博士欠缺的。
另外提醒大家,现在很多高校实行“预聘制”,进去头三年考核不合格照样走人。与其纠结学历类型,不如在读博期间多发高质量论文,多积累教学素材。毕竟在高校这个圈子里,能站住脚的永远都是实力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