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事,你说我这种基层医院的中医师,能申请上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在职博士吗?"上周同学聚会上,老同学李医生趁着酒劲儿问出了憋在心里的话。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问及类似问题了,作为去年刚拿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非全博士录取通知的"“懂行的人”",我想把真实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跟大家聊聊。
首先要明确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非全博士项目确实存在门槛,但绝不是高不可攀。根据校方最新数据,2023年报考人数较三年前增长了40%,但录取率稳定在18%左右。这个数字比很多985院校的非全项目要高,特别是对中医药系统的在职人员有政策倾斜。
报考关键要看三个硬指标,第一是工作背景,在二甲以上医院或中医药相关机构工作满5年的,通过率能提高三成;第二是科研基础,哪怕只是在省级期刊发表过论文,也能加分;第三是导师匹配度,很多考生栽在没提前联系导师这一步。去年我们科室小王就是吃了这个亏,明明条件不错,结果因为研究方向与导师课题不匹配被刷下来了。
费用方面大家最关心。学费确实不便宜,三年下来要12-18万,不过有个好消息,从今年开始,参加"岐黄工程"的在职人员可以申请专项补贴。住宿费倒是能省,学校不提供宿舍,但每月有800元交通补贴。建议想报考的朋友提前准备好近三年的病例资料,这个在复试时特别加分。
别忘了两点新变化,一是2024年起增设中医AI辅助诊断方向,这个交叉学科竞争较小;二是资格审查新增职业道德评估,有医疗纠纷记录的要特别注意。去年有个考生笔试成绩第一,却因为两年前的投诉记录被一票否决。
上海中医药大学非全博士毕业答辩有哪些新要求?
一、学术成果要求更明确
以前非全博士的论文发表数量比较灵活,现在学校明确要求,答辩前至少要在核心期刊发表2篇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其中1篇必须是第一作者。部分重点学科还要求至少1篇SCI或EI收录文章。建议大家提前规划投稿时间,避免临近答辩手忙脚乱。
二、新增预答辩环节
今年开始,所有非全博士必须通过预答辩才能进入正式答辩流程。预答辩委员会由3-5位副高以上职称专家组成,重点审查三点,
1. 论文框架是否符合逻辑
2. 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规范
3. 数据支撑是否充分可靠
很多同学反馈这个环节其实很有帮助,能提前发现论文的硬伤。记得预答辩要提前1个月提交论文初稿,留足修改时间。
三、时间节点卡得更严
有几个关键时间要特别注意,
开题满24个月才能申请答辩
提交盲审材料截止日提前到3月15日/9月15日
正式答辩需在盲审通过后60天内完成
往年有同学因为材料提交超期耽误半年毕业,现在系统设置了自动锁定期,千万要算好各个流程的时间。
四、论文格式新增三项规定
除了基本的格式规范,今年特别强调,
1. 病例研究类论文需附原始诊疗记录(脱敏处理)
2. 实验类研究要提供原始数据光盘
3. 文献综述占比不得超过全文20%
有个细节要注意,参考文献中近五年文献不能少于40%,外文文献不少于30%,这个在查重时也会重点核对。
五、导师审核责任加重
新规要求导师对论文的审核次数从2次增加到3次,每次修改都要在系统上传签字版修改说明。特别是临床研究类论文,导师需要额外提交《临床数据真实性承诺书》。建议同学们每次见导师都做好记录,保存好沟通凭证。
六、查重标准有变化
虽然整体重复率还是要求不超过15%,但新增了两个细节,
单篇文献引用不得超过5%
中医经典原文引用要改用现代汉语释义
有个实用小技巧,古籍引用可以先写白话文解释,再用脚注标明出处,这样既能避免重复率问题,又符合学术规范。
关于答辩现场,现在要求全程录像存档,答辩委员会专家增加至7人,其中必须包含1位行业专家(医院主任或企业高管)。有个“上岸人”的经验分享,准备15分钟陈述时,重点讲研究创新点和实际应用价值,理论部分适当精简。
学姐提醒下,今年开始使用新版《学位申请书》,表格里新增了"研究成果应用情况"和"继续研究计划"两个栏目。系统开放填写时间是每年3月和9月,千万别错过提交窗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