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私信问我,"一同事,长春中医药大学这个非全博士到底值不值得读?学费花得冤不冤?"作为在医药行业摸爬滚打12年的“懂行的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说大实话。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三个硬指标,
1. 毕业证上明确标注"非全日制",但学位证和全日制完全一样。去年毕业的小王在市级中医院竞聘时,人事科明确告知"博士岗位只看学位证"
2. 课程安排在周末+寒暑假,但实验课要求必须到校。去年有个山东的学员每月得往返两次,高铁费+住宿每月至少2000块
3. 导师资源不分家,我的师弟带的非全学生照样参与国自然项目。但要注意,中医专业必须跟师出诊满200学时
再说说适合的三类人,
一是三甲医院在编人员,单位明确给博士学历补贴的(像吉林省中医院每月多1800)
二是家里开诊所需要镀金的,毕业能挂专家号
三是药企研发岗想转管理的,学位到手就能竞聘总监岗
不建议的情况也有,
想靠这个考编的慎选!事业单位公开招聘80%岗位要求"全日制"
应届生别凑热闹,不如专心考全日制
完全跨专业的(比如学计算机的想转中医),跟课会非常吃力
对了算笔经济账,3年总花费约12-15万(学费8万+实验耗材3万+交通住宿),相比某些动辄20万的院校确实划算。但要注意论文发表要求,必须发2篇CSCD,中医类期刊现在审稿普遍要1年以上。
非全博士就业会受歧视吗?
一、非全博士的现状,争议与真实处境
“非全博士”这几年成了职场话题里的高频词。有人觉得它“含金量不足”,也有人认为“能读下来就是本事”。先抛开争论,咱们先看事实,非全博士和全日制博士一样,毕业时拿的是学位证和学历证(俗称“双证”),教育部明确过两者法律效力相同。但现实里,有些单位招聘时会单独标注“全日制博士优先”,这让不少非全博士心里打鼓,难道读非全,真就低人一头?
其实这事儿得分开看。比如国企、事业单位这类对学历“出身”比较在意的单位,确实可能存在隐性门槛;但私企、外企更看重实际能力,尤其技术岗、管理岗,反而会觉得非全博士有工作经验是加分项。
二、企业到底怎么看?别光听HR说
招聘时HR的“学历门槛”往往代表公司硬性规定,但实际用人部门的态度可能更灵活。举个例子,某互联网大厂招算法工程师,简历筛阶段可能卡学历,但如果非全博士有拿得出手的项目经验(比如参与过国家级课题或发过顶会论文),部门主管很可能会破格给面试机会。毕竟企业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不是单纯“盖章认证”的学历。
不过也要承认,某些行业确实存在“偏见”。比如高校教职岗,大部分要求“第一学历全日制+博士全日制”,非全博士想进学术圈难度较大。但如果是企业研发、政府智库这类偏应用的岗位,非全博士的工作经验反而能弯道超车。
三、个人能力才是硬道理
学历是敲门砖,但门敲开之后,能不能站稳脚跟还得看真本事。认识一位非全博士一同事,读博前在车企干了十年,读博期间研究的课题直接和新能源车电池相关。毕业时带着技术专利和行业资源跳槽,年薪比同届全日制博士还高30%。他的经历说明,非全博士的竞争力=学历背书+行业经验+项目成果。
反过来,如果读非全只为“混个文凭”,既没积累行业资源,也没深耕研究方向,就算拿着博士学位,竞争力可能还不如硕士。
四、政策在进步,但落地需要时间
2020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过通知,要求企事业单位招聘不得将全日制作为限制条件。政策方向是好的,但具体到执行层面,很多单位还在“换挡期”。比如某地事业单位招聘,名义上不限制非全,但面试时考官会追问,“你读博期间怎么平衡工作和学习?”潜台词还是对非全博士的学术投入度存疑。
不过趋势是积极的。越来越多高校允许非全博士申请国家奖学金、参与科研项目,部分省份的落户政策也把非全博士纳入人才补贴范围。
五、读非全博士前想清楚三件事
1. 目标是否明确,如果为了升职加薪,先打听清楚单位是否认可非全学历;如果为了转行,得看目标行业更看重学历还是经验。
2. 时间能否保障,非全博士通常周末上课,但论文要求丝毫不打折扣。工作996的人慎选,否则可能两头崩。
3. 导师和课题是否匹配,找有企业合作项目的导师,研究方向和自己的工作领域挂钩,毕业和就业都能事半功倍。
说到底,学历歧视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非全博士的认可度会随着政策推进和案例增多逐渐改善,但个人能把握的,还是把学历变成实实在在的能力筹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