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博士报考的事儿,特别是专业选择这一块,很多同学纠结得不行。作为“懂行的人”,今天就跟童鞋们儿掏心窝子说说这里的门道。
先说说今年招生目录的特点。临床医学类新增了智能影像诊断方向,这个专业实验室配置了最新一代AI辅助诊断系统,想往智慧医疗发展的同学可以重点关注。基础医学院那边儿,往年冷门的病理生理学专业今年扩招了3个名额,实验室刚获批国家重点项目,经费充足得很。
选专业这事儿得讲策略,首先看导师手里有没有国家级课题,这直接关系到你读博期间的科研产出。像公共卫生学院王教授团队刚拿下千万级项目,跟着这样的导师,实验设备都不用愁。其次要对比近三年录取分数线,预防医学专业连续两年降分录取,今年可能是抄底的好机会。
特别注意这三个坑,1. 看似热门的基因组学专业实际淘汰率高达40%,慎选!2. 报考附属医院临床专业的,必须提前确认导师今年的带教名额。3. 跨专业报考的务必看清备注栏,部分专业要求有实验室操作证明。
今年有个新变化要特别注意,所有申请者必须在12月1日前完成线上科研能力评估测试,这个成绩将作为初审重要指标。建议现在就去官网下载模拟题库,每周至少做三套模拟题练手。
关于备考资料,强烈推荐把近五年《医学前沿》期刊过一遍,特别是你报考专业相关的综述文章。去年考上的师兄说,笔试里直接出现了期刊里的案例分析题。
对了说个实在话,选专业别光看名头响不响,关键得看和自身条件匹不匹配。去年有个同学非挤破头报肿瘤学,结果调剂到营养学反而发了篇SCI。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导师推荐名单
一、临床医学领域“实力派”
王建国教授在心脑血管疾病研究领域深耕多年,手底下团队发过不少高质量论文。他带学生有个特点——多多动手,经常带着团队跑合作医院收集病例数据。有师兄开玩笑说,“跟着王老师,临床和科研两不误,就是得练好体力。”
李淑娟教授在肿瘤精准治疗方面特别有一套,实验室设备在全校都数得上号。她对学生要求严格但特别护犊子,有个毕业生回忆,“当初实验失败十几次都想放弃了,李老师自掏腰包买试剂还陪我熬夜改方案。”
二、基础医学的“宝藏导师”
搞基础研究的张伟明教授在免疫学圈子里名气不小,他牵头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有三个。别看他在学术报告厅里严肃得很,私底下会带着学生去江边撸串聊课题。实验室的师姐说,“张老师改论文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但发奖金也特别痛快。”
陈芳副教授虽然年轻,但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上已经拿了两个省级科技进步奖。她的课题组氛围轻松,每周五下午雷打不动的组会茶歇成了传统,学生们都说,“陈老师办公室的咖啡机是全学院最忙的。”
三、公共卫生学院的“顶梁柱”
赵志刚教授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是公认的大拿,新冠期间带着团队做了大量数据分析。他特别支持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去年有个硕士生去美国做汇报的机票钱还是他给补贴的。学生们都说,“赵老师的电脑里存着东北地区二十年的疾病数据库,那就是个宝藏。”
周敏教授搞卫生政策研究特别接地气,经常带着学生下乡调研。她有个习惯——所有调研报告必须附上实地照片,说是“要让数据自己说话”。毕业的师兄现在在卫健委工作,提起周老师还感慨,“她教的那套‘田野调查法’比课本管用多了。”
四、药学院的“技术大牛”
刘建军教授在药物合成领域是出了名的“金手指”,他改良的那个抗凝血药合成路径让生产成本直接降了四成。实验室的通风橱永远满满当当,但刘老师有个规矩——晚上十点准时赶学生回宿舍。他常说,“做实验要动脑子,不是拼时长。”
孙丽华教授主攻中药现代化,实验室里各种萃取设备看得人眼花缭乱。她特别重视传统验方,每年寒暑假都组织学生去老药工家里采风。有次在长白山找到个民间偏方,回来带着团队忙活大半年还真出了篇SCI。
选导师这事儿,除了看研究方向匹配度,还得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比如有的导师喜欢放手让学生自己闯,有的则事无巨细都要把关。建议多找师兄师姐打听,有条件的话去实验室转转,感受下氛围比光看简历管用。哈尔滨医科大学官网上有完整的导师信息库,报考前记得仔细看看近年来的课题方向和招生要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