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同学私信问我,"大连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到底给不给双证?"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事。话不多说,只要你是全日制统招博士生,毕业时肯定能拿到学历证+学位证双证!
大连医科大学的博士培养分两种,一种是全日制博士,另一种是在职博士。全日制博士不用多说,规规矩矩参加统考录取的,毕业证学位证一个不少。关键是在职博士这块儿,很多人容易犯迷糊。校方招生办老师明确说过,他们的在职博士项目属于学术型博士,只要完成课程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同样能拿双证。
这里要划重点,有些机构打着"单证博士"的旗号招生,那可不是学校的官方项目。今年就有学生吃了亏,报了个所谓的"同等学力博士班",说一千,道一万只拿到学位证。所以报名前一定要上学校官网查招生简章,认准统招编号。
再说说申请流程。全日制博士每年10月网报,次年3月考试;在职博士要看具体项目安排,但考试科目都是英语+专业课+面试三件套。我强调一点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报考时除了学历证明,还得有规培证和执业医师资格证。
关于学费,学硕型博士每年1万左右,专业型博士会贵些,但比很多民办院校良心多了。毕业要求方面,至少要有1篇SCI论文,影响因子根据专业不同有差异,基础医学的要求会比临床医学稍低些。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实在建议,要是冲着双证来的,直接报全日制最稳妥。实在脱产不了,报在职博士前一定要去研究生院现场确认项目性质,别光听中介忽悠。现在有些机构把研修班包装成博士项目,那种可没学历证。
大连医科大学博士申请条件有哪些?
一、基本条件要过关
1. 学历背景
必须持有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应届生可凭在读证明申请)。特别要注意的是,境外学历得通过教育部认证,这个环节千万别拖,建议提前半年准备材料。
2. 专业对口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这些主干学科,要求硕士阶段研究方向与报考专业一致。比如想报神经外科的博士,硕士论文要是心血管方向,可能就得再掂量掂量。
3. 年龄门槛
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但导师组对特别优秀的人才会适当放宽。有个真实案例,去年有位48岁的三甲医院主任,凭着5篇SCI论文成功破格录取。
二、科研能力是重头戏
大医特别看重申请人的学术底子,这几年明显感觉要求水涨船高,
论文要求,至少1篇中文核心或SCI论文(IF≥3的加分)
科研项目,参与过省部级课题的优先,自己主持过项目的更吃香
学术会议,在中华医学会这类权威会议上发过言的,记得在简历里加粗标红
有个小窍门,如果论文还在审稿阶段,可以让导师出具证明,部分课题组是认的。
三、材料准备要细致
1. 推荐信别凑数
两封专家推荐信中,至少一封得是报考导师写的。很多同学找大牛教授写推荐信,其实不如找真正带过自己的硕导——他们能写出具体事例,反而更打动人。
2. 研究计划得实在
博士课题计划书别整虚的。有位成功上岸的学长分享,他把计划书拆成季度进度表,连实验器材采购清单都附上了,导师直接夸“有备而来”。
3. 外语证明灵活考
英语六级425分是底线,但如果有雅思6.5或托福90分,竞争力立马升级。去年开始,公共卫生学院新增了日语N1证书替代选项,学日语的伙伴们可以重点关注。
四、流程时间要掐准
网报时间,每年11月-12月(具体看研究生院公告)
材料提交,截止日期通常在春节前,建议元旦前寄出
复试安排,次年3-4月,疫情期间多数改线上面试,记得提前调试设备
录取公示,5月底官网查结果,6月初开始调档
特别注意,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要额外提交医师资格证书和规培证明。去年就有位考生因为规培证差两个月没拿到,遗憾错失机会。
五、导师沟通有门道
1. 提前联系别害羞
建议初筛过条件后,直接给意向导师发邮件。附上个人简历和代表作,标题写成“XXX专业博士申请-姓名-硕士院校”,别用“求助”“咨询”这类模糊字眼。
2. 见面聊更有效
如果人在大连,不妨带着纸质材料去教研室蹲点。有位学姐的经验是,帮导师整理了两小时实验数据,比发十封邮件都管用。
3. 课题组风格要摸清
有的导师偏爱踏实肯干的,有的看重创新思维。通过知网查导师近年论文,看合作作者里是否有往届博士生,能侧面了解培养模式。
六、别忘了
报考定向就业的考生,得同时提交单位同意脱产学习的红头文件
跨专业报考的,需要补修3门核心课程(入学后考核)
境外交流经历不是必须项,但有半年以上留学经历的,复试能加5分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实在话,大医的博士申请确实竞争激烈,但也没想象中那么难。关键是把材料做扎实,多向在读师兄师姐取经。准备好体检报告(别忘了查乙肝五项)、政审表这些常规材料,剩下的就是稳住心态,一步步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