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想读在职博士的职场人来说,最实在的问题就是钱的事儿。我去年帮7个朋友成功申请了不同院校的在职博士,今天就用大白话给大家讲明白学费问题。
废话不多说,必须交学费!所有正规院校的在职博士项目都要收费。以北京地区为例,社科院的在职博士学费在8-12万之间,北师大心理学博士项目要16万起步。和全日制博士最大的区别是,在职博士不享受国家补贴,所有费用都要自己承担。
具体有3种收费方式要特别注意,
1. 按学期缴费,比如中央财经大学,每学期开学前交2万元
2. 一次性付清,像北大光华管理博士项目需要入学时全额缴纳28万
3. 分段支付,清华大学部分专业可先交50%学费,中期答辩前付清余款
我强调一点注意这3个坑,
警惕"免学费"陷阱,某机构宣称交8万服务费可免学费,结果学员报名后机构跑路
隐形费用要问清,某高校除了6万学费,还收2万实践指导费
退费政策要确认,去年有学员因工作调动申请退学,结果只退回30%学费
建议优先选择985/211院校,虽然学费贵些(普遍10万+),但证书含金量高。如果预算有限,可以关注地方重点高校,像西北大学的考古学博士项目学费才6.8万,性价比很高。
想省钱的可以试试这两个办法,
1. 申请单位资助,我有个学员在国企,单位报销了70%学费
2. 争取奖学金,虽然名额少,但中国农大每年有5个优秀学员奖励名额
学姐提醒大家,今年已有3所高校被查出违规招生,缴费时切记要转账到学校对公账户,千万别交给个人。
在职博士报考条件有哪些?
一、学历门槛,得有“硬通货”
首先,你得有个硕士学位。不管是国内毕业的硕士,还是国外拿的学位,只要能在教育部认证,都算数。有些学校还接受“同等学力”申请,不过这种情况得额外加试专业课,还得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划重点,应届硕士毕业生也能报,但入学前必须拿到学位证,千万别卡在说一千,道一万一关。
二、工作经验,不是刚毕业就能报
在职博士和全日制最大的区别就在这儿。大部分高校要求至少2-3年工作经验,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的人会优先考虑。比如医学类专业,很多医院明确要求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才能报名。不过也有例外,像部分理工科专业如果项目经验特别突出,年限可能放宽。
三、推荐人,找对人很重要
两封专家推荐信是标配。注意了!推荐人不能随便找同事凑数,得是正高职称的教授、研究员,或者行业里公认的大牛。有个小窍门,如果报考导师愿意亲自给你写推荐信,成功率直接翻倍。
四、科研成果,得有“真东西”
这块是硬指标。一般要求至少以第一作者发过2篇核心期刊论文,工科的可能接受发明专利代替。两年有些985高校卷出新高度,要求必须有SCI/SSCI论文。悄悄说一句,如果和报考导师合作过课题,哪怕你是二作也算加分项。
五、英语水平,躲不过的关卡
六级426分是基础线,好一点的学校会卡到450分以上。如果没考过四六级,可以用托福(75+)或雅思(6.0+)代替。2019年后,中科院等部分单位新增了“学术英语考试”,难度直逼专业八级,建议提前找真题练手。
六、单位点头,别自己闷头干
报考必须经工作单位批准,尤其是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这类岗位。有些单位会要求签培养协议,比如约定毕业后继续服务5年以上。遇到过真实案例,有人考上后单位不肯放档案,说一千,道一万只能放弃入学资格。
七、考试关,笔试面试都得拼
初试考三门,英语+两门专业课。英语难度参考博士统考,专业课会侧重实践应用。面试环节除了专业问题,很可能让你现场讲解自己的科研成果。某985高校教授透露,“我们面学生必问的问题就是——你现在的研究怎么和本职工作结合?”
八、年龄限制,别超这条线
虽然没明文规定,但大多数院校默认不超过45周岁。医学类专业相对宽松,有些临床方向的导师反而更欢迎有多年临床经验的“老资历”。
特别注意的坑
1. 看准招生简章,同样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A校可能要求5年工作经验,B校可能应届生也能报。
2. 提前联系导师,每年导师的招生名额可能在系统开放前就定了,千万别等到报名截止才套磁。
3. 科研成果要早准备,从发论文到见刊至少半年,发明专利更得提前2年布局。
4. 时间规划,工作日上班、周末上课不说,有些学校还要求每学期集中脱产学习1个月,提前和单位打好招呼。
报考在职博士这事儿,说难不难,但每个环节都得踩准节奏。建议至少提前1年准备,把材料、考试、联系导师这些关卡逐个攻破。具体到选学校时,多看看往年的录取数据和导师研究方向,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