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在后台问我:"一朋友,北师大经济非全博士到底好不好考?我这种普通上班族有机会吗?"今天就结合我和身边5位在读学员的真实经历,给大家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废话不多说:北师大非全博士的考试难度比全日制低,但绝对不意味着随便能混。去年经济学院报录比是6:1,这个数据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样。为什么说它相对好考?主要体现在三个地方:
第一,考试科目更聚焦。不同于全日制博士要考英语+两门专业课,非全博士的笔试只考专业综合(经济学基础+研究方向课),这就直接减少了30%的备考量。去年我带的学员小王,白天在券商上班,晚上就专攻计量经济学和宏微观,说一千,道一万笔试考了81分。
第二,科研成果要求更灵活。全日制博士必须要有C刊论文,非全博士可以用行业报告、政策建议等实践成果替代。我认识的在职学员里有银行行长用年度经济分析报告,有企业高管用行业白皮书,都顺利通过了材料审核。
第三,面试侧重实践能力。去年面试有个经典问题:"结合当前房地产形势,谈谈地方债务化解路径"。这种题目不需要你背理论模型,重点看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有个在住建局工作的学员,直接拿自己参与的项目案例来分析,说一千,道一万拿了面试最高分。
但要注意三个大坑:
1. 工作证明必须盖单位公章,去年有考生用部门章被直接刷掉
2. 推荐信要找正高职称专家,副教授的不符合要求
3. 研究计划书切忌空谈理论,要结合具体工作场景
关于备考时间,建议每天保证2小时高效学习。重点抓三块:近三年导师组论文(知网都能查到)、专业英语词汇(特别是计量经济学名词)、时政热点分析(重点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
对了说句实在话:北师大非全博士不是给混文凭的人准备的。我带的学员里,真正能毕业的都具备两个特质:一是工作本身需要理论提升(比如在政府部门做经济规划),二是能坚持每周参加线上研讨。如果你符合这两个条件,现在开始准备完全来得及。
北师大非全博士毕业难度大吗?八年老学长说真相
一、先泼盆冷水:毕业真不是“混”出来的
很多人觉得非全博士不用天天蹲实验室、泡图书馆,以为边工作边读书就能轻松拿学位。但现实是,北师大对非全和全日制博士的学术要求几乎没差别。论文质量、答辩标准、学术成果这些“硬杠杠”,一点儿不含糊。
举个例子:我们那届有个同学,本职工作特别忙,想着周末抽空写论文就能应付。结果开题报告被导师打回来三次,说一千,道一万差点延期。导师的原话是:“不管你是不是在职,学术底线不能降。”
二、时间管理是道坎儿,但不是没解法
非全博士最大的难点就是时间不够用。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周末写论文,这种“三头烧”的日子我经历过,身边同学也基本都逃不掉。但话说回来,北师大在这块儿确实给了些弹性支持。
比如课程安排集中在周末和寒暑假,论文指导也能线上沟通。关键得自己把时间规划清楚。我有个师姐,每天雷打不动早起两小时搞论文,三年下来愣是没耽误工作,还发了篇核心期刊。她的经验就一句话:“把博士学习当项目管,拆成小目标一步步啃。”
三、导师资源厚,但得主动“蹭”
北师大导师的学术水平没得挑,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这些强势学科,大牛导师一抓一把。但非全博士有个现实问题——和导师见面机会少。这时候就得学会“主动出击”。
我的导师带的全日制学生多,平时很少主动联系我。后来我干脆每两周固定给他发邮件汇报进展,遇到问题直接列好123去办公室堵人。导师后来开玩笑说:“你这非全的比全日制的还积极。”其实导师不怕学生问,就怕学生闷头瞎搞。
四、论文这道关,比想象中难啃
博士毕业最大的拦路虎绝对是毕业论文。别看非全博士有四年学制(最长能延到六年),但实际写论文的时间可能比全日制更紧张。北师大的盲审出了名的严格,我见过有人论文写了八稿才过预答辩。
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觉得非全博士不用发太多文章。实际上,学校虽然没明文规定必须发核心期刊,但导师们心里都有杆秤。我们专业近三年毕业的非全博士,人均至少1篇C刊+2篇普刊。有个狠人同学,为了赶在毕业前发论文,连续半年凌晨两点改稿,后来直接在公司附近租了个自习室。
五、“上岸人”的大实话:值不值看你要啥
说一千,道一万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如果你指望混个文凭镀金,北师大非全博士可能真不合适——投入的时间精力完全不比全日制少,学费加机会成本更不是小数目。但要是真想在自己领域深耕,北师大这个平台绝对够硬。
我毕业那年,同班同学里有中学校长评上正高职称的,有企业高管转行做学术的,还有像我这样留在高校的。大家共同的感受是:过程确实苦,但那些熬夜查文献、蹲图书馆的日子,说一千,道一万都变成实打实的底气。
所以哈,要是你铁了心想读,别纠结“难不难”,直接去招生办要份培养方案,看看课程设置和毕业要求。再找个在读的非全师兄师姐唠唠,比网上看一百篇攻略都管用。记住,北师大不养闲人,但也不会辜负认真的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