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程圈里有个说法传得很火,说非全日制博士没用,评职称不被认可。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四川大学一位工程类非全博士毕业生直接晒出了自己的高级职称证书,用铁证打破了这个谣言。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非全博士到底有没有用,国家认不认可。
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非全日制博士是国家承认的正规学历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明确支持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特别是工程类博士的培养。这意味着非全博士和全日制博士在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证书效力一模一样。
就拿四川大学来说,2025年该校在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机械等11个工程领域招收非全博士,招生人数超过400人。
入学不用笔试,这政策多好。
只要你有硕士学位,英语够格,再有点科研成果,就能申请。
课程安排也特灵活,第一年用周末或者晚上集中上课,不耽误上班。
后面三年主要做课题研究,时间自己能把握,完全不影响工作。
好多人担心非全博士评职称不认,这真是想多了。
福建省政府早有规定,非全博士的在职时间,能算在任职年限里。
只要中级职称聘够两年,就能去评高级职称。
就拿工程类的高级工程师来说,标准里写得明明白白:有博士学位,拿到工程师职称后,再干满2年技术工作,就符合条件了。
这说明在国家政策层面,非全博士和全日制博士,待遇是一样的。
给大伙说个真事儿。
华东理工大学和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一起培养的工程类非全博士王裕祥,上学的时候跟着做了个“风电叶片故障声学预警技术研究”的项目。
他研发的技术不光让设备更安全了,还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
毕业后就凭着这个博士学历和这些成果,顺顺当当评上了高级工程师。
这就是非全博士在工程领域的价值,实实在在的。
还有人说非全博士的课程太水,学不到啥真本事。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非全的课程设置,跟全日制博士一样严,甚至更看重能用到实际中去。
比如四川大学的工程类非全博士课程,跟企业里的实际需求贴得特别近。
学生得参与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去解决那些“卡脖子”的难题。
像王裕祥这样的学生,在企业里实打实练出来的经验和成果,往往比光搞理论研究的,更受用人单位待见。
另外,非全博士的导师团队也特厉害。
四川大学的工程类非全博士导师,好多都是行业里的大拿。
他们不光学术底子厚,工程经验也特别丰富。
会带着学生参与实际项目,从选研究题目、做实验,到写论文,从头到尾带着你。
还帮着发高水平的SCI论文,甚至申请专利。
这些科研成果,评职称的时候都是实打实的加分的地方。
可能有人会问,非全博士社会上到底认不认呢?
看就业市场就知道,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看重非全博士的实践能力。
特别是工程领域,企业更在乎你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光看学历。
非全博士一边上班一边上学,既能把学的理论用到工作里,又能在干活的时候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这种“产学研”拧到一块的优势,正好是工程行业最需要的。
再说说评职称具体咋评。
就拿高级工程师来说,除了学历要求,还得能主持大项目、搞定复杂的工程难题、发表高水平论文这些。
非全博士上学的时候,一般都会参与企业的重点项目,实践经验攒了不少。
同时在导师指导下,论文也发了,专利也申请了。
这些成果,完全够得上评高级职称的标准。
比如四川大学的非全博士毕业生,好多人毕业后没几年,就顺顺当当评上了高级工程师或者研究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