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经济博士的伙伴们注意了!很多同学来问毕业的具体条件,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讲清楚。根据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4年最新规定,想顺利拿到博士学位证书,这6个指标一个都不能少。
第一个指标是课程学分。博士期间要修满28个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占8分,专业核心课必须拿到12分。我强调一点跨专业考博的同学,补修课要提前安排,别等到说一千,道一万一年才发现学分不够。
第二个指标是科研论文。不同于其他院校,北师大要求至少在CSSCI期刊发表3篇论文。注意这里有个隐藏条件:其中1篇必须是第一作者。有个18级师兄就因为第三作者的论文不算数,硬是多延毕了半年。
第三个指标是开题报告。很多同学栽在这个环节,不是选题太大就是数据来源不明确。建议提前半年和导师沟通选题方向,最好准备2-3个备选方案。去年有个学姐的"数字经济政策"选题被否,幸好准备了"平台经济监管"的替代方案才过关。
第四个指标是预答辩。这个环节比正式答辩更严格,需要5位教授全票通过。特别注意文献综述部分,有位19级博士因为漏了2019年后的重要文献,直接被要求重写。
第五个指标是学位论文查重。北师大的要求是查重率不超过8%,比国家标准还低2个百分点。有个实用建议:提交前先用知网个人查重服务检测,虽然要花300块钱,但能避免正式查重翻车。
第六个指标是盲审环节。今年开始实行"三盲审"制度,只要有一个C评级就要延期。看到有同学因为格式不规范被扣分,目录页码这种细节千万不能马虎。
想要顺利毕业,还有三个“防坑”经验分享给大家:
1. 选导师要关注团队论文发表频率,平均每年发2篇以上的导师团队更靠谱
2. 论文投稿要预留6个月审稿周期,千万别等到博三才开始投
3. 参加学术会议要主动,每年至少要在全国性学术会议做1次报告
亲情提示在读的博士生们,今年新增了学术伦理考试,9月前必须通过线上测试。这个考试虽然不难,但要是忘了参加,毕业流程就得卡壳。
北师大经济博士导师选择门道:这三位教授千万别错过
第一位:李教授——“数据狂魔”的实战派导师
如果你对实证研究上瘾,李教授绝对是首选。他主攻劳动经济学与政策评估,手头常年攥着国家级的数据库,论文发得比刷短视频还快。组里的学生都说,跟着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愁没课题”——从农民工就业到教育公平,全是接地气的话题,数据跑起来那叫一个爽。
李教授带学生有个特点:“放养但不放羊”。每周组会雷打不动,但平时不搞“盯梢式管理”。适合那种自律性强、对数据敏感,还想在业界混个脸熟的同学。毕竟他手头的合作项目多,不少学生毕业前就被体制内智库或高校提前“预定”了。
学生评价:“李老师开会从不讲废话,三句内必切重点。组里人均发过二区,但他总说‘别为了卷而卷,问题比方法更重要’。”
第二位:王教授——“理论大牛”的学术领路人
想走学术路线,尤其是偏爱理论建模的同学,王教授就是你的“梦中情导”。他专攻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理论,光是参编的教科书就能摞成半人高。别人还在纠结模型假设,他早就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公式了。
王教授的风格是“精细化管理”。从选题到推导,每一步都得和他反复推敲,甚至标点符号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刚开始可能会压力山大,但熬过前两年,基本功扎实到能吊打同行。组里博士的毕业论文,动不动就拿下优秀论文奖,学术圈人脉更是遍布海内外。
学生评价:“老王狠起来连自己都卷!大年初二还在群里甩文献链接。但跟他混,你能学会怎么把‘直觉’变成‘定理’,这才是真本事。”
第三位:张教授——“跨界达人”的创新派
如果你觉得纯经济学不够刺激,张教授的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方向绝对能让你眼前一亮。他搞研究从来不按套路出牌——把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经济学一锅炖,发出来的论文篇篇都是“脑洞大开”。
张教授带学生就俩字:“自由”。只要点子够新,他立马给你找资源搭实验平台。组里经费充足,动不动就全国跑着做田野调查,甚至和互联网大厂合作搞行为实验。适合思维跳脱、讨厌条条框框,还想把学术成果玩出商业价值的同学。
学生吐槽:“一朋友开会像相声专场,段子比公式还多。但别说,他总能用‘不正经’的方式讲透正经问题,组里人毕业都成了跨界高手。”
对了说点实在的:选导师别光看title,得琢磨自己的性格和长远规划。是喜欢“数据狂魔”的实战派,还是“理论大牛”的严谨派,或者“跨界达人”的脑洞派?北师大这三位教授,总有一款适合你。赶紧收藏好,申请季直接照抄作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