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不少在职朋友的私信,都在问甘肃农业大学博士招生的事儿。作为西北地区重点农业院校,甘肃农大确实有不少特色专业值得关注。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讲讲2024年的报考重点,准备读博的朋友可得拿小本记好了。
一、报名时间有讲究
往年都是9月1号开放系统,但今年教务处的王老师跟我透露,可能提前到8月20日左右。建议7月底就要开始准备材料,特别是需要单位盖章的在职证明,千万别卡着截止日期办。去年有个考生就吃了这个亏,因为领导出差耽误了盖章,结果错过了报名。
二、招生方式分两种
1. 统考生要参加3门笔试,英语必考,另外两门看具体专业。农学院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去年考了分子生物学和作物栽培学,题目难度中等偏上。
2. 申请考核制适合有科研成果的,要求至少发表过1篇SCI或2篇核心期刊。注意!今年新增了"科研潜力评估"环节,需要提交未来3年的研究计划书。
三、材料准备别踩坑
常见被退材料的情况有,
证件照用了美颜修图(系统识别会失败)
推荐信没按模板填写(官网有最新版)
在职人员没交社保流水(至少6个月记录)
有个小窍门,把所有材料扫描成PDF时,按"姓名+材料类型"命名,比如"张三-推荐信",审核老师看到规范命名的材料会优先处理。
四、导师联系要趁早
农大的博导平均每人带2-3个学生,像动物医学方向的李教授,去年有7个人申请。建议5月份就开始发邮件,附上研究设想。有个成功案例是考生把导师的论文做成思维导图,在邮件里直接展示研究思路,这样导师印象分直接拉满。
五、复试准备有门道
去年开始增加了现场实验操作考核,特别是草业学院和食品学院。建议提前联系在读师兄师姐,借实验室练手。英语面试别只顾背模板,考官喜欢问"为什么选择兰州做研究"这类接地气的问题。
常见问题,
Q,非农学专业能跨考吗?
A,植保、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接受跨考,但要有相关课程基础。
Q,在职博士上课时间?
A,分两种班型,每月集中4天面授,或寒暑假集中授课,实验课需到校完成。
甘肃农业大学博士毕业要求说明
一、课程学习必须“过关”
甘肃农大对博士生的课程学习有明确考核标准。首先,学分必须修满!一般来说,博士阶段需要完成12-18个学分(具体以学科要求为准),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注意,英语和政治类课程是必修项,如果之前硕士阶段修过同类课程,可申请免修,但需要提交成绩证明。
课程成绩不能“及格万岁”,核心课平均分需达到75分以上。如果有挂科,必须补考或重修,否则影响中期考核。建议选课时多和导师沟通,优先选择与研究方向关联度高的课程,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减轻后期科研压力。
二、科研成果“硬指标”
博士毕业绕不开科研成果,甘肃农大在这块卡得比较严。基本要求是,在读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一作、本人二作)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
理工农科,至少2篇SCI/EI收录论文,或1篇SCI二区以上论文;
人文社科,至少2篇CSSCI期刊论文,或1篇权威期刊论文(具体以学院细则为准)。
提醒,论文接收函不能作为毕业依据,必须见刊!有些同学实验进展慢,临近毕业才投稿,很容易延期。建议入学第一年就确定研究方向,尽早开展实验,留足投稿周期。
三、学位论文“三道关卡”
毕业论文是博士生涯的“终极考验”,从开题到答辩至少要闯三关,
1. 开题报告,通常在第二学年进行,需提交不少于8000字的报告,重点说明研究意义、创新点和可行性。如果两次开题未过,可能被分流淘汰。
2. 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三学年,考核组会检查研究进度,数据不充分或方向偏差的会被“亮黄牌”。这时候必须调整方案,否则影响后续答辩资格。
3. 预答辩+盲审,正式答辩前,必须先通过学院组织的预答辩,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之后进入“双盲”评审,由校外专家匿名审核,若有1位专家否决,需延期至少半年。
小技巧,多参考往届优秀论文格式,尤其是图表制作和数据分析部分,避免因格式问题返工。
四、学术活动不能“凑数”
学校规定博士生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包括,
听满10场以上校级学术报告(需提交心得体会);
至少1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作口头报告;
协助导师指导本科或硕士生实验(需导师签字证明)。
这些看似“软性”的要求,实际会影响毕业资格审查。建议从博一开始就定期参加学术讲座,既攒够次数,又能拓宽研究思路。
五、其他注意事项
1. 时间节点,普博生学制4年,最长可延至6年。超过6年未毕业,自动取消学籍。定向生需额外注意单位协议期限。
2. 导师签字权,从论文送审到答辩,每个环节都必须导师签字确认。平时保持良好沟通,关键时刻才不会掉链子。
3. 查重率,论文全文重复率不得超过10%,单章不超过15%。使用学校指定的知网系统检测,自己提前查重时别选非正规平台。
在甘肃农大读博没有“捷径”,但摸清规则就能事半功倍。把握住课程、论文、答辩三个核心板块,日常做好时间管理,毕业自然水到渠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