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学私信问长安大学博士申请的门槛,我特意翻了官网要求,还咨询了在读学长,个人觉得出三个硬性条件。先说清楚,这可不是随便打听的,都是实打实从招生简章里扒出来的干货。
第一关,学历和论文是敲门砖
长安大学明确要求申请人必须硕士毕业满2年(在职可放宽到3年),重点看你的科研成果。去年录取的博士生里,9成以上都有至少1篇核心期刊论文。有个学长告诉我,他当时拿着2篇EI论文去面试,导师当场就问了论文细节,没点真东西还真接不住话。
第二关,英语卡死一半人
别看长安大学在西安,英语要求一点不含糊。官方要求雅思6.0或托福80,但实际录取的基本都在雅思6.5以上。去年有个考生考了3次托福才过线,差点错过材料提交截止日。这里提醒大家,语言成绩单必须盖红章,自己打印的网页成绩截图不算数。
第三关,推荐信要找对人
两位正高职称推荐人是标配,但关键是要找对口的。比如申请道路桥梁专业的,找交通协会专家比找普通教授管用。去年有个考生拿着院士推荐信却被拒了,后来才知道那位院士的研究方向和报考导师的课题差了十万八千里。
材料提交也有讲究,每年3月1日系统开放,但导师名额早在头年11月就被预定了七七八八。建议现在就去学院官网查导师邮箱,9月前发邮件套磁的,成功率能翻倍。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真实案例,去年有位在职考生,条件都达标却卡在体检复检上。所以提醒大家提前自查血压、肝功能这些常出问题的项目,别在说一千,道一万环节翻车。
长安大学博士毕业答辩流程详解
一、答辩前必须搞清楚的硬性条件
在长安大学申请答辩前得先过五关斩六将,①修满学分是基础门槛(专业课+公共课+学术活动);②至少发两篇C刊或一篇TOP期刊(理科可能要求SCI);③大论文查重率卡在8%以下;④导师签字确认同意送审。我强调一点,每年3月和9月是材料提交高峰期,建议提前两个月就开始整理成果材料。
二、材料准备这些坑千万别踩
准备材料时最容易栽跟头的地方,1. 成果证明材料要原件+复印件各备三份,去年李师兄就因少印专利证书耽误半个月;2. 学位审批书填写时别手抖,有个学姐把研究方向写错俩字差点被卡;3. 装订格式必须按研究生院最新要求,去年突然改成了蓝色封皮,好多人都得重新装订。
三、盲审阶段的生死时速
送盲审前有三件事要命,1. 查重一定用学校指定系统,某宝查的不作数;2. 隐去所有导师和本人信息,连致谢里都不能出现姓名;3. 找同门帮忙通读三遍,王博士去年就因公式编号错误被毙。盲审结果一般45天左右出,遇到寒暑假要自动顺延。
四、正式答辩当天的实战攻略
答辩现场有五个关键点,1. PPT别超过25页,重点突出创新点;2. 自述严格控制在20分钟内,去年张学姐超时被当场打断;3. 回答问题时先说"感谢老师提问",再分点作答;4. 记录委员意见时别光点头,要用笔认真记;5. 现场会发答辩决议书,仔细核对个人信息。
五、“上岸人”的血泪经验
1. 预答辩别当真走过场,去年有组预答辩没过的直接失去正式答辩资格;2. 答辩委员可能会揪着研究方法狂问,提前准备三套应对方案;3. 着装别太随意,去年穿运动裤的赵博士被批学术态度不端;4. 记得带U盘和纸质论文,有老师就爱现场翻纸质版提问。
六、答辩后要跑的流程
通过答辩不等于万事大吉,1. 三天内提交修改说明(需导师签字);2. 图书馆上传最终版论文时注意水印位置;3. 学位信息采集系统里的资料要反复核对,特别是英文摘要别用机器翻译。去年有个哥们把"钢筋混凝土"译成"steel mud"闹了笑话。
七、高频问题现场解答
Q,外审没过还能再申请吗?
A,有两次机会,但第二次要等半年,且必须大改论文
Q,答辩时导师需要回避吗?
A,导师全程在场但不能替答,遇到尖锐问题也只能保持微笑
Q,疫情期间线上答辩要注意啥?
A,提前测试网络+准备应急热点,去年有人掉线被记"答辩中断"
Q,答辩未通过能申诉吗?
A,可以申请复议,但成功率不足10%,建议直接准备二次答辩
Q,答辩通过后多久能拿证?
A,一般1个月左右,赶上寒假要等到下学期初
答辩这事就像炖汤,火候到了自然成。把该准备的备齐,该注意的留心,稳稳当当走完流程才是正理。要是碰到特殊情况,直接跑研究生院203办公室找李老师,那大姐处理疑难杂症最拿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