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去年刚走完全程的"过来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那些容易踩的坑。先别急着准备材料,这三个关键点不知道准吃亏!
第一关是材料准备。千万别小看那张《科研成果登记表》,去年我亲眼见有人因为把第二作者的论文写成共同作者被退回。建议准备:①已发表论文扫描件(封面目录正文都要)②获奖证书原件扫描件③推荐信必须用学校抬头纸打印。记得所有材料按官网要求的顺序用燕尾夹固定,别用订书钉!
第二关是时间节点。今年初审截止是3月15日,但建议最晚2月20日前要备齐材料。去年有个考生2月28日寄材料,结果赶上系统升级没录入成功。特别注意:校级以上奖项要提前去教务处盖章,这个环节可能得预留5个工作日。
最后说个很多人不知道的细节:初审材料里的个人陈述要控制在800-1000字,超过这个数系统会自动截断。去年隔壁考场的王姐写了2000字抒情文,后半部分压根没显示出来。重点突出学术经历和研究规划,感情牌在这不好使。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复试常见问题清单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复试常见问题清单:过来人亲测的避坑攻略》
每年一到复试季,总有不少考生熬夜翻经验贴。作为在上师大读研三年的"土著",帮导师整理过复试材料,也见过不少学弟学妹的真实面试现场。今天就把大家最关心的复试问题掰开揉碎了说,让你少走弯路直奔主题。
一、专业基础类必考题
别以为硕士毕业就能稳过,导师最爱问的往往是:"你硕士论文的核心结论是什么?"去年有个考生支支吾吾说数据没整理完,直接被导师追问了半小时方法论。建议把研究框架、创新点、数据来源这三块吃透,最好能用三句话讲清楚。
实验学科的同学注意了,有个高频题是:"如果让你重新设计这个实验,你会改进哪些环节?"去年化学系有个考生当场画了流程图,导师直接给了复试最高分。这说明老师不仅看结果,更看重你的科研思维。
二、研究计划灵魂拷问
"博士期间打算怎么做研究?"这个问题八成会问到。千万别照搬申请材料里的内容,去年有个考生把研究计划背得一字不差,结果导师说:"这方案三年前就有人做过了"。建议大家提前查近两年学院的重点课题,把研究计划和学院方向挂钩。
有个隐藏考点是:"如果遇到技术瓶颈怎么办?"有个机智的考生回答:"先查课题组前期成果,再请教交叉学科的老师",这个答案当场获得导师点头。记住要体现实事求是的态度,别扯什么"熬夜攻关"的假大空。
三、个人情况摸底
"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去年却有考生栽跟头,说"离家近"。后来改口说"慕名某某教授的著作",结果那教授就在评委席上。建议大家提前了解报考院系的特色,比如教育学院可以提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人文学院可以聊江南文化研究。
跨专业考生要准备好:"你的原专业对博士研究有什么帮助?"去年有个从计算机跨考教育学的考生,用"大数据分析能为教育评估提供新工具"的论点,直接获得导师团认可。这种跨学科视角正是现在学术圈看重的。
四、临场应变送命题
遇到不会的问题怎么办?去年有考生被问冷门理论,我就直接说:"这个领域我还需要学习,但根据现有知识,我认为..."然后联系自己研究方向作答,反而被夸诚实。比不懂装懂瞎掰强多了,导师们可都是火眼金睛。
英语环节有个小窍门:准备3-5个万能例句。比如讨论研究意义时可以用"This approach may bridge the gap between...",描述方法时用"By employing mixed-methods design..."。去年有考生靠这个套路,英语答辩拿了优秀。
学姐提醒下,上师大有些专业会考现场文献分析。比如去年某文科专业给了篇英文论文,要求指出研究方法缺陷。平时要多练critical thinking,别光会背书。建议大家把近三年《教育研究》《文学评论》上的文章找来看看,培养快速抓重点的能力。
复试前记得去徐汇校区踩点,文科楼和东部实验楼的路线要摸清。去年有考生跑错楼迟到,虽然让进了考场,但状态大受影响。穿着方面,衬衫配休闲西装最稳妥,别穿得太学生气也别过于正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