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同济大学金融博士到底有没有用?我工作五六年了,现在读博会不会太晚?"今天咱们就掏心窝子聊聊这件事。说句实在话,我表弟前年刚在同济金融博士毕业,现在在陆家嘴某投行做风控总监,他的经历或许能给大家些启发。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三个现实问题:
1. 时间账要算清:全日制最少4年起步,在职读更得做好5-6年准备。我表弟那届38个同学,按时毕业的只有19人,有个搞量化研究的师兄论文卡了三年,现在还在改第8稿。
2. 经济账别糊涂:虽然每年学费1.2万看着不贵,但隐形开支惊人。我表弟读博期间光参加国际会议就花了8万多,更别说那些买数据库、请调研对象的开销。要是辞职读博,还得算上工资损失。
3. 人脉资源要会用:同济的"经管+建筑"跨学科特色是真香。去年他们团队接了个"城市更新基金"项目,靠的就是建筑系院士资源+金融建模能力,这种复合优势在普通高校很难实现。
再聊聊适合读的三种人:
在银行、券商等国企熬资历的,学历直接跟职级挂钩
想进高校但本硕学校不够硬的,同济牌子能当敲门砖
家里有产业需要镀金的二代们,校友圈比EMBA实在
但有三类人我劝你慎重:
指望博士学历能立刻变现的(企业更看重项目经验)
数学底子薄还非要搞量化方向的(同济的金融工程是王牌但也是真难)
35岁以上还没确定研究方向的(毕业时超35岁很多人才政策享受不到)
去年同济金博就业数据显示,去高校的占43%,券商基金31%,剩下的进了政府部门和国企。有意思的是,去企业的起薪反而比高校高15-20万,但五年后高校组的职称晋升明显更快。
说句掏心话,现在申博越来越"申请考核制",我那表弟当年是带着两个国家级课题去的面试。建议想报考的先去官网查导师近三年论文方向,最好能提前蹭个二作,成功率能翻倍。
亲情提示下,今年开始博士毕业论文全部教育部平台盲审,我认识的两个师兄就栽在实证数据不够新上。建议大家开题就瞄准最新政策,比如现在搞"数字人民币对跨境结算的影响"肯定比研究传统货币政策吃香。
同济大学金融博士导师团队最新研究方向汇总
一、金融科技与风险管理创新
王建军教授带着团队正在捣鼓“智能风控建模”。他们和上海某商业银行合作,把地铁刷卡数据、商圈人流热力图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整合进企业信贷评估模型。举个例子,通过分析小微企业周边的人流量变化,能更准地判断它们的经营稳定性。这种接地气的研究,已经在长三角地区试点帮助了200多家小店铺拿到贷款。
二、绿色金融产品设计
张雨薇副教授的课题组今年出了个爆款成果——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的定价模型。简单说就是帮企业把“减碳成绩”变成真金白银。他们发现,化工企业和物流公司在这块最有搞头,刚帮浙江某化工厂用碳配额多融了800万流动资金。这个方向现在和浦东新区政府合作得火热,听说年底要出地方标准。
三、基建投融资模式转型
搞工程起家的同济,在基建金融领域确实有先天优势。李国华教授团队正在研究“城市更新项目的社会资本引入”,把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商业运营打包成投资产品。他们在杨浦区弄的试点项目挺有意思:居民用维修基金入股,企业出钱改造,对了商铺租金大家分成。这种模式让20年房龄的老社区每户每年多赚2-3万块。
四、行为金融与家庭资产配置
年轻导师周明轩带的团队有点意思,他们用VR设备模拟不同市场环境,研究人在恐慌和贪婪时的投资决策。发现个有趣现象:在虚拟环境里经历过股灾的投资者,现实中的股票仓位会主动降低15%左右。这个成果被深圳某基金公司相中了,准备用来优化客户风险评估系统。
五、跨境金融创新试验
自贸区研究院的陈立教授团队,在忙活“离岸人民币债券的流动性提升方案”。他们发现,把债券交易和跨境电商结算挂钩,能激活30%以上的沉淀资金。现在和海南自贸港合作的项目,允许企业用离岸债券作为进口保证金,这个设计让外贸公司的资金周转率直接翻倍。
说到这儿得提个细节,同济的导师们特别喜欢“跨界混搭”。比如研究绿色金融的会拉着环境学院的教授搞联合课题,做行为金融的经常和心理系师生串门交流。这种玩法确实碰撞出不少新鲜点子,像上周刚看到有团队把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用在商业地产REITs估值上,据说能比传统方法提前6个月预判物业价值波动。
从这些研究方向能看出来,同济的金融研究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死磕“实际问题”,很少做纯理论推演;二是特别会利用学校的工科优势,金融+工程+数据的组合拳打得溜。对于想报考博士的同学来说,如果手头有行业调研资源或者实操经验,在这儿可能会如鱼得水。
别看这些教授们搞得风生水起,日常画风其实挺接地气。有学生见过导师在食堂端着餐盘画数学模型,也有人在苏州河步道撞见两位教授边快走边讨论区块链存证技术。这种把研究融入生活的状态,或许正是他们能源源不断产出实用成果的秘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