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首页 学校简介 招生简章 学校资讯 报考指南 问答 网上报名
当前位置: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 院校库 > 同济大学 > 报考指南

同济大学经济非全博士值不值?三年学费和就业真相在这

发布时间:2025-05-14 11:23:00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分享到:

总有人私信问我:“同济的经济非全博士到底有没有含金量?花时间花钱读下来值不值?”作为“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

一、先看学校底子硬不硬

同济大学的名头不用多说,985/211双料招牌,土木建筑全国闻名,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经济学科实力也不弱。经济学院和上海多家金融机构有定向合作,去年还新开了数字经济方向,课程直接对标行业需求。非全博士的导师和全日制是同一批人,我导师手上就有两个国家级课题,组会都要求非全生一起参加。

二、算清楚这笔经济账

学费确实是硬指标。目前经济非全博士全程12.8万,分三年交(4.2万/年),比北大光华的20万+友好不少。但别急着开心——周末上课意味着每周都要往返学校,外地学员高铁+住宿三年下来少说再加3万。另外博士论文阶段还要自费调研,我们同届有人跑了6个城市做数据采集,这部分又砸进去2万多。

三、关键看能换来什么

去年毕业的师兄师姐去向很有代表性:

35%进了银行总行或券商研究所(比如中金宏观组今年就要了2个非全博士)

20%在高校当讲师,有个师姐用非全学历成功评上副高

剩下的多在龙头企业做战略规划,像上汽集团战略部明确要求博士学历

特别要提的是校友资源,去年双选会上,有个做私募的校友直接来教室挖人,开口就是“同济出来的经管博士我们优先面”。

四、这三类人最适合报

1. 体制内中层:单位有学历补贴(比如某省厅给博士每月多补2000),晋升卡学历的

2. 金融从业者:在投行/行研岗需要硬文凭加持的

3. 企业战略岗:像华为战略部去年放出内部文件,明确优先提拔有博士学历的

五、“躲雷”攻略

1. 2025年开始非全博士论文全部教育部盲审,开题前务必找导师确认研究方向是否过审

2. 慎选冷门方向!去年有个选能源经济的同学,答辩时被质疑数据样本量不足

3. 周末上课强度极大,单周作业量抵得上全日制两周,996工作的慎选

说句实在话,要是冲着混文凭来的,劝你趁早绕道。但真想踏踏实实学东西,同济的平台绝对够用。我们班去年6个拿到省级科研项目的,有4个都是非全生。

同济大学经济非全博士值不值?三年学费和就业真相在这

非全博士论文盲审新规:2025年毕业难度增加三成

新规到底改了什么?

过去非全博士的论文评审相对灵活,部分高校允许导师参与评审环节。但新规实施后,所有论文必须交由外校专家"双盲"评审,即评审专家和作者互相匿名。更关键的是,评审专家库范围扩大,论文会被随机分配给3-5位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只要有一位专家给出"不通过",论文就得返工重审。

某985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透露:"现在不仅查重率要低于8%,对研究创新性的要求也提高了。以前允许存在少量理论推导错误,现在但凡方法论有硬伤直接否决。"

毕业时间成本翻倍

按现行流程,非全博士从开题到答辩通常需要1.5-2年。新规实施后,光是盲审环节就可能耗掉半年以上。北京某高校的工科博士算过账:如果第一次盲审未过,修改+二次送审至少耽误4个月,加上可能的第三次送审,整个流程可能拖到3年。

更现实的是经济压力。多数非全博士生是在职状态,原本计划3年内完成学业。若延期毕业,每年要多交2-3万学费,还得协调工作与学业的时间冲突。有学员吐槽:"现在周末不是在改论文,就是在联系导师的路上。"

高校的应对策略

部分院校已经开始调整培养方案。比如上海某高校要求非全博士生提前半年提交初稿,预留充足修改时间;武汉某高校推出"预盲审"制度,在正式送审前组织校内专家模拟评审。但这也意味着学生要承受双重考核压力。

导师们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有的教授支持严格把关:"非全博士的学术水平应该和全日制看齐。"也有导师担忧:"在职博士本来科研时间就少,突然提高标准会不会导致大量延毕?"

“上岸人”的实战建议

几位刚通过盲审的博士分享经验:选题要避免"假大空",最好结合自身工作领域;数据采集必须规范,有位经管博士因问卷样本量不足被毙;参考文献别堆砌外文资料,评审专家更看重对国内实践的指导价值。

新规对文献综述部分特别严格。有位教育学博士的论文因"对近三年研究成果梳理不足"被退回,后来补了2022-2024年的68篇文献才过关。

企业的反应

部分用人单位开始调整招聘政策。某央企人力资源主管表示:"我们不会单纯卡学历年限,但明确要求博士入职时必须拿到双证。"这让很多打算"在职读博"的职场人陷入两难:继续深造可能影响晋升,放弃又怕失去竞争力。

新规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论文辅导机构报价水涨船高,靠谱的统计学指导老师课时费涨到800元/小时;知网查重服务悄悄取消了"加急通道",高峰期排队超过72小时。

这场学术界的"大考"才刚刚开始。有人把它看作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也有人担心会成为压垮在职博士的"说一千,道一万一根稻草"。无论如何,2025级博士生们已经行动起来——某考研论坛的"盲审互助小组"一周新增了2300条帖子,最火的帖子标题是:"每天改论文到凌晨两点,值得吗?"

推荐阅读: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2001038号-1

报名咨询电话

400-860-3166

  • 招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