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金融博士值得咬牙坚持吗?“老江湖”给你算笔明白账
“同济金融博士值不值得读”,我直接甩大实话:这玩意儿真不是靠情怀就能撑下来的。刷到这篇文章的,先摸摸自己钱包厚度,再看看下面这三条“劝退标准”,中了任意一条赶紧跑!
第一条:三年攒不出30万现金的,别拿全家老本赌
你以为读博就是交点学费?同济金融博士全日制学费8万/年起,加上上海租房(每月最少3000)、数据包年费、学术会议差旅费,三年没40万打不住。更扎心的是,金融圈现在卡第一学历,要是本科双非,砸钱读完可能连券商中台都进不去。去年有个学弟把县城房子抵押了来读,现在毕业半年还在投小私募——这性价比你自己品。
第二条:想着“混个文凭升职加薪”的,出门左拐考MPA
系里导师原话:“我们实验室凌晨两点还亮着灯的都是常态”。光核心期刊论文就要发3篇+,还要帮导师做横向课题。去年有个银行中层辞职来读,结果扛不住强度退学了——人家行里现在副行长位置早被人顶了。真想镀金不如读在职硕,课时灵活还能保住饭碗。
第三条:数学建模手残的,慎入量化这个坑
现在金融博士早不是写写理论就能毕业了,同济这边跟量化和数理金融绑得死紧。课程表上随机过程、机器学习占了一半课时,开题报告要是没有Python/Matlab实证模型,答辩组教授眼皮都不抬。去年退学那个师兄,就是因为连续三次卡在DID模型检验上。
当然你要是符合这三条:
家里能支持50万现金流不动筋骨
铁了心走高校教职这条路
本科数学/计算机专业出身
那赶紧冲!同济跟法兰克福学院的联合培养项目,出去交换的十几个师兄师姐全留德工作了。
说到底,读博就像炒股,得先看清自己的“资金盘”和“风险承受能力”。那些招生简章不会告诉你的潜规则,今天全撂这儿了。
下篇预告:《同济大学金融博士毕业后都去哪了?跟踪调查37名毕业生现状》
同济大学金融博士毕业后都去哪了?跟踪调查37名毕业生现状
高校任教:学术之路的延续
超过一半的毕业生(21人)选择了留在高校。除了同济本校,还有不少人去了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长三角地区的高校。一位2018年毕业的博士提到:“金融学科这几年扩张快,高校对青年教师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海归背景或科研能力强的博士,机会更多。”不过,也有毕业生坦言,现在高校的竞争压力不小,“非升即走”的考核机制让不少人选择“曲线救国”——先去二线城市的院校积累成果,再往一线城市跳。
金融机构:实战派的主战场
有11人进入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券商、基金和银行的研究部门。比如,某2016届毕业生目前在某头部券商担任首席宏观分析师,团队里还有两位同济校友。有意思的是,这些进入业界的博士大多从事偏量化或政策研究的工作,一位在私募基金工作的博士开玩笑说:“博士期间啃下的数学模型,终于能换成真金白银了。”
部分人选择了“体制内”路径。比如有2人进入人民银行地方分行,3人考取银保监会的岗位。一位在监管机构工作的毕业生表示:“博士期间的学术训练,对政策拆解和行业分析帮助很大,写报告时逻辑更扎实。”
创业与跨界:不走寻常路
剩下的3人选择了“非典型”道路。其中一位联合创办了金融科技公司,主攻量化交易模型;另一位转行做教育,开设了针对高端人群的金融知识付费课程;最让人意外的是,还有一位博士毕业后投身餐饮行业,用金融风控的思路管理连锁火锅店,据说分店已经开了5家。
薪资与地域:两极分化明显
从收入来看,高校教师的起薪普遍在20-30万/年,但胜在稳定和隐性福利;金融机构的毕业生年薪基本在40万以上,部分顶尖券商的岗位甚至超过百万。地域上,85%的毕业生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其余则分布在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
校友资源:隐形的“敲门砖”
调查中还发现,同济金融博士的校友网络虽然不如传统商科强校密集,但长三角地区的认可度正在提升。不少毕业生提到,找工作时经常遇到“同门师兄姐帮忙内推”,尤其是在券商和高校领域,这种“抱团效应”很明显。
读博的真实体验:性价比之争
对于是否推荐读博,毕业生们的态度分化。有人觉得“博士头衔在金融行业是加分项,尤其是做宏观研究或量化岗位”;也有人吐槽“花5年时间读博,不如早工作积累行业资源”。一位在高校任教的毕业生个人觉得:“适不适合读博,得看你能不能忍受长期坐冷板凳,还要对学术有真正的热情。”
同济金融博士的就业选择既保留了学术底色,又紧跟行业趋势。无论是去高校“传道授业”,还是到金融市场“真刀实枪”,这群人身上都带着一股务实劲儿——毕竟,金融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而博士生涯的训练,或许就是他们最大的底气。
(注:文中数据基于匿名调查,部分信息已做模糊处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