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私信问同济大学金融博士值不值得读,特别是看到学费要二三十万,研友们儿都纠结得不行。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十年的老油条,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点实在话。
先说最实在的——学费确实不便宜。全日制备注学制4年,学费20万起步;要是选在职博士,算上周末往返的交通住宿,30万都打不住。但关键要看这钱花得有没有声响。去年我带的实习生小张,在同济读完金融博士直接进了头部券商投行部,起薪就是普通硕士生的2倍,人家HR明确说看中的就是同济的平台资源。
再说说师资这块,同济的教授团队确实有两把刷子。上周刚跟他们的李教授吃过饭,人家手里握着3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带的学生经常能接触到长三角金融圈的一手数据。我认识个师弟跟着导师做量化研究,还没毕业就收到私募的橄榄枝,这种实践机会普通院校根本给不了。
不过要注意个坑:千万别冲着"985"名头无脑冲。他们金融博士要发2篇CSSCI才能毕业,去年就有学生卡在论文环节延毕。建议数学底子薄的同学提前半年恶补计量经济学,我这儿有份书单可以私信发你。
就业方面分两种情况:要是打算进高校搞科研,建议优先选学术型导师;想进金融机构的,重点看导师的行业资源。去年毕业的王学姐跟了个有证监会背景的导师,秋招时内推进了央企资管,这种隐形福利才是读博的隐藏彩蛋。
对了说句大实话:家里没矿的慎重考虑在职博士。我见过太多人又要工作又要搞科研,对了头发掉得比论文进度还快。要是铁了心想读,建议选弹性学制,前两年集中上课,后三年慢慢搞课题。
金融博士毕业5年后真实收入调查
说到“金融博士”这个头衔,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高学历=高收入”。但现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采访了十几位毕业5年左右的金融博士,结合他们的真实经历和行业数据,带大家看看这个群体的收入到底什么水平。
一、行业不同,收入差出一套房
金融博士的就业方向直接影响“钱袋子”。
第一梯队:投行、私募、量化对冲基金。这类机构对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能力要求极高,博士学历是硬门槛。有朋友在上海某外资量化机构做研究员,5年经验年薪普遍在80-120万,年终奖甚至能到年薪的50%。
第二梯队:券商研究所、银行总行。某中部券商的首席策略分析师(博士毕业5年)透露,固定工资加年终奖年入约50-70万,但需要常年出差路演。
第三梯队:高校、政策性金融机构。北京某211高校副教授到手月薪1.5万左右,但胜在稳定,加上课题费和校外讲课,年收入约30-40万。
有个在深圳做私募的老同学开玩笑:“我们赚的是‘熬夜费’,同事里十个有七个有白头发——这行钱多,但真拿命在换。”
二、城市差距比想象中更大
在北京上海,金融博士起薪普遍比二线城市高40%以上。比如基金公司的行业研究员岗位:
北上广深:应届生起薪25-35万,5年后平均60万+
杭州、成都:同岗位5年经验约40-50万
但要注意生活成本。上海陆家嘴附近的老破小一居室月租8000+,而在成都高新区同等条件只要3000左右。有位从上海跳槽到苏州的博士说:“现在收入少了1/3,但每天能准点接孩子放学,值了。”
三、博士头衔不是万能钥匙
采访中发现,发展好的金融博士都有这几个特点:
1. 能说会写:某券商资深HR直言:“我们招博士不仅要看论文,更要看能不能把复杂模型用大白话讲给客户听。”
2. 跨领域技能:做量化交易的必须会Python/C++,搞资产配置的要懂宏观政策。有个师兄自学了碳排放核算,现在专做绿色金融产品设计,成了稀缺人才。
3. 人脉资源:在信托公司做项目经理的学姐说:“很多项目都是校友牵线,逢年过节给导师发个问候,说不定就有合作机会。”
四、5年是个分水岭
刚毕业时,博士比硕士薪资高20%-30%属于正常。但工作5年后,薪资差距主要看实际贡献。某公募基金总监举了个例子:“带过两个应届生,一个是博士,做事严谨但太理想化;另一个是硕士,擅长协调资源。三年后反而是硕士升了团队主管。”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工作5年还在做基础研究,有人却已成为业务骨干——学历是入场券,但后期的项目经验和商业敏感度更重要。
五、关于“高薪”的冷思考
和几位受访者聊到收入,他们反而更看重这些:
某银行风控部博士:“看着自己设计的模型拦下千万级风险,比拿奖金更有成就感。”
转型做家庭理财顾问的学长:“以前在研究所天天写报告,现在帮客户实实在在管钱,虽然收入少点,但找到了价值感。”
在高校任教的师姐提醒:“别光看企业给钱多,35岁后如果没有不可替代性,压力会非常大。”
说到底,金融博士的收入就像定制西装——看着体面,但合不合身、耐不耐穿,还得看个人怎么“穿”。有人用专业知识撬动百万年薪,也有人把学术积累转化为独特的行业洞察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