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工程师朋友的私信,都在问同济大学工程博士值不值得读。作为国内土木工程领域的"老大哥",同济的工程博士项目确实有它独特的吸引力。今天就结合我实地走访招生办获得的一手资料,给大家掰开揉碎了讲讲其中的门道。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三个硬指标:申请者需硕士毕业满5年,主持过省部级科研项目,手里至少攥着2项发明专利。不过别被这些门槛吓到,我专门咨询了去年上岸的张工(某央企基建项目负责人),他透露了四个鲜少人知的优势:
第一,政策扶持实打实。上海市专门给工程博士配了"校企双导师"专项基金,像张工参与的轨道交通项目,直接拿到80万科研经费支持。第二,企业资源不用愁,上汽集团、上海建工等20余家单位都是定点合作企业,论文选题可以直接用现成项目数据。第三,校友圈子含金量高,每月一次的行业大咖闭门会,能接触到平时根本约不到的大院总工。第四,毕业答辩灵活,允许用重大工程技术创新替代部分论文要求,这点对工作繁忙的工程人太友好了。
说到备考策略,招生办李主任别忘了:材料审核阶段重点看项目经历与研究方向匹配度。去年有个申请者拿着互联网公司的项目来报土木工程方向,初审就被筛掉了。建议提前半年整理近五年参与的工程项目,最好能提炼出三个技术突破点。
关于上课安排,周末授课+线上研讨的模式确实方便在职人员。不过要提醒的是,核心课程《现代工程管理》会安排企业实地教学,去年就有学员因为频繁出差缺勤被扣分。建议提前和单位协调好时间,毕竟考勤占总评成绩的30%。
学费方面,2024级维持18.8万/3年的标准,分学年缴纳。比较贴心的是,合作企业员工可以申请分期付款,首年只需缴6万。比起某些院校动辄25万+的学费,这个价格确实良心。
个人觉得:
对于想在工程领域深耕的技术骨干来说,同济的工程博士确实是个性价比之选。特别是那些手头有在研项目的工程师,完全可以把读博和工作结合起来,既能提升学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明年就要实施新的学科评估标准了,建议符合条件的抓紧准备申请材料。
同济大学在职博士学费一览表及申请条件
想读同济大学的在职博士,但搞不清学费到底要多少?申请的门槛高不高?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一聊,把研友们儿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一次性说明白。
一、学费分档看专业 不同院系有区别
同济大学在职博士的学费不是“一刀切”,主要跟专业挂钩。比如土木工程、城乡规划这些王牌专业,学费一般在8万-12万/全程,医学相关专业会略高一些,部分管理类项目可能达到15万左右。这里要注意的是,学费通常按学年分次缴纳,不用一次性掏腰包。
两年学校还推出了校企合作培养项目,像汽车学院和上汽集团合办的项目,学费可能包含企业补贴部分,实际个人承担的费用会更划算。建议直接打电话到学院招生办,报上具体专业名称,能问到最准确的数字。
二、申请条件五大硬指标
1. 学历卡得严:必须拿着硕士学位证满5年以上(截止到入学当年8月31日),专升本的朋友要特别注意,本科阶段如果是成教或自考学历,得提前做学历认证。
2. 工作经历要够硬:至少要在本行业干满6年,且现在还在相关岗位工作。这里有个窍门——如果是国企或事业单位,人事处开的工作证明比私企更有说服力。
3. 科研成果不能少: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论文(自己是一作),或者拿过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奖项。去年有个申请环境工程的哥们,用3项发明专利顶替论文也过关了。
4. 推荐信要找对人:两封专家推荐信中,至少有一位要是博士生导师。很多人在这一步吃亏——找了自己单位的领导,结果对方职称不够副教授级别。
5. 外语得过基础关:虽然不要求雅思托福成绩,但复试时的专业英语笔试会刷人。去年机械学院就出现过初试高分考生因为英语不及格被淘汰的情况。
三、“懂行的人”的三点实在建议
提前联系导师:别等到报名截止前两周才发邮件,每年9月份新学期开始后就可以物色导师了。有个小技巧:先查导师三年发的论文,邮件里提一提他某篇具体文章的研究方向,成功率能高不少。
工作成果要量化:准备材料时别光写“参与重大项目”,要把项目经费、个人承担的具体任务、产生的经济效益用数字说清楚。比如“负责XX工程的结构设计,节约造价1200万元”这种表述更抓眼球。
复试准备有侧重:专业面试最爱问实际工程案例,建议把三年参与的重点项目整理成5分钟的介绍稿。去年有位申请交通工程的考生,带着自己设计的立交桥BIM模型去答辩,直接拿到专家组全票通过。
报名时间通常在每年11月,但各学院会提前两个月左右在官网挂出细则。建议设个9月份的提醒,时不时刷一刷报考学院的招生页面。材料审核阶段如果被退回补充证明,一定要在3个工作日内重新提交,往年有不少人因为超时错过申请。
对了说个很多人不知道的细节:40岁以上的申请人,如果拿过国家级奖项,可以走“绿色通道”免笔试直接进面试。有这类资源的朋友记得在申请材料里用红色标签纸特别标注相关证书复印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