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设计师朋友私信问我:"听说澳门大学开了设计学在职博士,值不值得冲?"作为去年刚上岸的"老油条",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唠唠这个宝藏项目。先说重点:这是澳门地区首个也是唯一的设计学在职博士项目,今年报名通道已经开启,但有些门道必须提前摸清。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三个优势。第一,上课时间真的灵活!每月集中授课4天(周五到周一),去年我们班有个深圳的设计总监,每次都是下班后坐船过来,第二天直接进教室。第二,研究课题特别接地气,像我们这届有做横琴文创园区规划的,有研究大湾区非遗IP开发的,导师都是拿过国际大奖的实战派。第三,性价比确实能打,三年总费用18-22万澳门币(约合人民币15.5-19万),比内地同等院校便宜三成左右。
但别急着报名,这五类人真不适合:①想混文凭的(每学期要交研究报告)②工作强度996的(每月至少腾出6天)③英语底子弱的(全英文授课)④没想好研究方向的(开题答辩卡得严)⑤急着两年毕业的(最少要3年)。去年有个做UI的哥们就是工作太忙,对了不得不申请休学。
申请材料要准备"三件套":10页以上的作品集(别光放效果图,重点展示设计逻辑)、8000字研究计划书(切记避开"元宇宙""人工智能"这些大热但空洞的关键词)、还有两位专家推荐信(建议找行业大牛+学术导师组合)。今年有个申请者把澳门路环岛的渔村改造方案做进研究计划,直接打动评审团拿了全奖。
关于学费要划重点:除了每年6-7万澳门币的学费,还要预留3万调研经费(港澳地区考察是必修)。建议分学期缴费,遇到特殊情况可申请延期(但不超过1年)。悄悄说个小技巧:参与导师的横向课题,有机会抵扣部分学费,我们组有个师姐接文旅项目,直接cover了第二年费用。
对了给今年申请者的建议:①现在马上联系导师(官网都有研究方向)②9月前定好选题方向(别等网申开了再纠结)③准备两份不同版本的作品集(学术版和商业版)。记住网申截止是11月30日,但导师名额都是先到先得,去年视觉传达方向9月就满员了。
澳门大学设计学在职博士毕业难度大吗?真实就读体验分享
一、课程设置:不“水”但有弹性
澳门大学的设计学博士课程分两个阶段:修课和论文。在职生的课程安排比较灵活,多数课集中在周末或晚上,方便上班族。但别以为“在职”就等于轻松,每门课的要求和全日制一样严格。比如设计理论课,光读文献就要啃完几十篇英文论文,小组作业还得结合实践做案例分析。
不过,教授们挺理解在职生的处境,如果你因为工作临时调整时间,提前沟通基本都能协调。关键是得主动跟进进度,别指望有人天天催你。
二、时间管理才是最大门槛
在职读博最头疼的不是课程难度,而是时间不够用。白天上班、晚上写论文、周末上课是常态。我认识的同学里,有人为了赶项目连续熬夜,也有人干脆把年假全用在论文冲刺上。有位做平面设计的同学甚至自嘲:“读博后,我的睡眠都变成‘碎片化设计’了。”
如果本身工作强度大,或者家庭事务多,一定要提前规划。比如把文献阅读拆到通勤时间,或者利用假期集中处理数据。实在扛不住的话,也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最长能到8年,但拖太久容易消磨斗志。
三、毕业到底卡在哪儿?
毕业的核心指标是论文,尤其是创新性和实践价值。设计学博士不像纯理论研究,光有理论不够,还得有拿得出手的设计成果。比如有人用跨学科方法做文化遗产保护,也有人开发新的设计工具。
答辩环节比较严格,校内外专家会从理论深度、方法可行性甚至市场应用潜力多角度提问。不过,导师团队很给力,只要选题阶段多沟通,定期汇报进展,大方向上不会跑偏。
四、真实体验:累但值得
在澳门大学读书,最大的隐形福利是资源。学校图书馆的设计类数据库很全,还能蹭到横琴校区的联合实验室。平时和不同领域的在职同学交流也特别有意思,比如有建筑师转交互设计,或者品牌策划人研究用户体验,跨界合作的机会很多。
至于毕业难度,实话实说,肯定比硕士阶段高几个档,但也不是“地狱模式”。同届的在职生里,按时毕业的大概占六成,剩下的多数是因为工作变动主动延毕。教授们更看重质量而非速度,只要踏踏实实做,总能磨出来。
如果你已经工作多年,想系统提升设计思维,或者行业需要学历加持,澳门大学的在职博士是个务实的选择。但千万别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这里的学习强度,绝对对得起博士学位的分量。
(注:文中提到的具体毕业数据因人而异,请以官方最新信息为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