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有应届硕士问,西南大学洁净能源科学非全博士的毕业论文,到底跟别的不一样在哪儿?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跟你们唠唠。

这项目最特别的,就是学校和企业一起带学生。按规矩,上完课必须去指定的企业实习,最少两年。
这就意味着,毕业论文选题不能瞎选,得跟企业的真问题绑在一起。不能像全日制那样光搞理论,得解决实际难题。比如企业搞电催化制氢卡壳了,或者锂离子电池研发遇到坎儿了,你的论文就得围绕这些来,还得拿出能落地的办法。
不过这儿有个麻烦事儿。应届生刚毕业,没咋接触过职场,突然要把论文和企业项目捏到一块儿,确实头大。
有学生跟我吐槽,选的题目要么太飘,企业用不上;要么太细,学术上没东西可挖。这时候就得学会两边靠:一边往企业钻,搞清楚他们技术上卡在哪儿了;一边多翻文献,看看学术界有没有类似的研究能参考。
时间也是个大问题。非全博士大多得边工作边上学,写论文的时间碎得很。
我认识个学生,白天在企业做项目,晚上回家还得哄娃,只能等孩子睡熟了,爬起来啃文献。这种情况就得把时间表排得明明白白:早上早起一小时看资料,上班路上听学术讲座,周末集中做实验、算数据。

导师这块也跟全日制不一样。非全是双导师,学校一个学术导师,企业一个实践导师。
学校导师可能更在意论文里有没有新想法,企业导师就想赶紧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时候得会平衡,比如选题时先跟企业导师唠,定个能用得上的方向,再找学校导师琢磨怎么往深了挖,有点学术含量。
还有资源的事儿。非全学生不天天在学校,最新的论文、资料可能拿得不及时。
这时候就得主动点:学校的学术会多去凑凑,进导师的科研群盯着,常跟同学聊聊。其实企业资源也不少,实验设备、数据、甚至钱,跟企业导师处好了,这些都能用上。
写论文的时候,得盯着 “能用” 这俩字。教育部有规定,工程类博士论文得盯着实际问题,得有新办法,还得能看到效果。
比如你研究的电催化材料,不光实验室里测着好,还得能在企业生产线批量造出来。论文里得把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过程写细,怎么优化工艺、怎么控制成本,都得说清楚。
答辩也得留神。非全答辩常来企业专家,他们就关心你这研究能不能真用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