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博士上课方式挺灵活的。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不一样,主要是按各自的特点来安排。常见的有周末集中上课,或者线上课程加线下研讨,还有假期里集中上几天课的。
这些安排都是考虑到在职的人时间紧,既能保证学完课程,又不耽误工作。
多数学校的非全日制博士,周末上课大多是隔周集中一次。
比如有个学校的管理学博士,每两周的周六周日上课,每天从上午9点讲到下午5点,中间有1小时午休。
课程也不会排得太满,一般一天就2到3门课,每门课中间还能歇15分钟。
课后会留小组作业,比如围绕企业案例写个分析报告,小组线上讨论讨论就能完成,不用额外占周末时间。
也有学校是每周都上课,但学期中间会安排两三周“没课周”,方便学生处理工作上的急事。
像有个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博士,考虑到医生要值班,每学期就有4个周末不上课。
线上课程分直播和录播两种。
直播课一般安排在工作日晚上7点到9点,老师用视频会议软件讲课,学生能当场举手提问,跟线下上课互动差不多。
录播课是把内容切成15到20分钟的小段,学生能抽碎片时间看,比如上下班路上用手机学。
为了保证大家真的学了,线上课会有“签到打卡”,比如看够90%以上的时长才算出勤。
课后还有在线测试,比如有个学校的计算机博士线上课,每章学完有10道选择题,答对80%以上才能看下一章。
有些课要求线上交完作业,还得参加线下的小组答辩。比如教育学博士的课程设计作业,要线下展示,还得接受同学提问。
短期集中授课大多安排在法定节假日或者寒暑假,一次集中5到10天。
比如有个学校的环境科学博士,每年暑假集中上7天课,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中午歇2小时,晚上还安排学术讲座。
这种方式适合在外地读书的学生,不用老往学校跑。
但得提前跟单位请假,适合工作时间比较灵活的人,比如企业里的中层管理者,能提前把工作安排好。
有些中外合作的项目,集中授课时会请外国教授来中国。比如有个商学院的DBA项目,每年两次集中上课,每次10天,其中3天是外教授课,剩下的时间由中国老师带着讨论,课后还得交中英双语的学习总结。
文科类专业更看重课堂讨论,线下上课占的比例高。
比如法学博士的课,经常安排模拟法庭,需要学生面对面角色扮演,所以每个月至少有2个周末要线下上课。
理工科专业会结合实验教学,比如材料学博士,每学期有4次实验室实操课,安排在周末全天,学生得亲手操作仪器,记实验数据,课后还得线上交实验报告。
医学类专业更特殊,有个中医药大学的博士课,除了线上学理论,还要求每个月到附属医院参加3次临床带教,跟着导师出门诊或者参与病例讨论,这种实践课必须线下上。
有些学校允许学生申请“弹性授课”。
比如有个学校的经济学博士,要是学生因为出差没法参加某次线下课,提前一周跟学院申请,看完课程录播后,一周内交上手写笔记和思考题答案,也算出勤。
对于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学生,有些项目有“异地教学点”。比如有个学校在好几个省会城市都设了教学点,学生能选离得近的去上线下课,不用每次都回校本部。
还有的项目是“导师负责制”,除了公共课,专业课由导师单独安排时间。比如每个月跟导师线下见一次面,剩下的时间通过邮件和视频沟通研究进度,适合科研任务比较重的学生。
非全日制博士的考核更看重实际应用。
比如管理学博士的课程考核,除了期末笔试,还有案例分析报告和企业调研报告,其中调研报告要求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字数不能少于5000字。
理工科的考核看重实验成果,有个学校的机械工程博士,课程结束后要交小型科研项目的设计方案,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案还能额外加分。
线上课程的考核多是“过程性评价”,比如看课时长占30%,线上讨论发言占20%,期末论文占50%,不用一次考试定输赢,压力能小点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