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读博毕不了业不用慌!华东政法法律非全博毕业难度真不高,课程能边上班边学,论文要求也贴合在职人员的实务经验,只要按学校节奏走,把该做的都落实,基本都能顺利毕业。不管你是律所律师、企业法务,还是体制内法律岗,边工作边读完全hold住,不用怕“延期毕业”“卡答辩”。
先说说课程学习,修学分一点不费劲,完全不耽误工作。
华东政法法律非全博的课程,全是周末集中上课,一个月就去2-3天,平时不用跑学校。比如周六周日各上一天课,早上9点到下午5点,中间还有休息,不会像全日制那样天天上课,上班党完全能兼顾。
要是赶上忙的时候,比如律所赶案子、单位要加班,跟老师提前说一声,还能申请线上补学。课后看回放记笔记,作业也大多是实务分析题,比如“结合你经手的案子谈合同纠纷的法律风险”,不用死记硬背理论,把自己工作里的经历写进去就行,交作业一点不费劲。
我认识个律所的王律师,去年读这个非全博,有次赶上一个重大诉讼案,连续两周没去上课,就是课后看回放补的。作业写的是“涉外合同纠纷的管辖权问题”,正好是他手里案子涉及的,不到半天就写完了,最后还拿了不错的分数。
课程考试也很灵活,不是那种“一考定生死”的闭卷考。
大多是开卷考试或者提交课程论文,开卷考的题目都是实务相关的,比如“分析某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举证责任”,带上课本、笔记就能考,只要能结合知识点答出自己的理解,基本都能过。
课程论文要求也不高,3000-5000字就行,不用发表,只要选题跟法律相关,逻辑清楚、言之有物就成。比如有个做企业法务的同学,课程论文写的是“互联网企业数据合规的实务要点”,结合自己公司的合规工作写的,老师看了说“接地气、有价值”,直接给了优。
再说说最让人担心的论文,华政法律非全博的要求特别“照顾”在职人员,不会让你写“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文章。
首先是选题,导师会引导你结合自己的工作来定。比如你是刑事律师,就可以选“电信诈骗案件的辩护策略研究”;要是在法院做民事审判,能选“家事纠纷中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实务难点”,不用硬憋自己不熟悉的理论课题,写起来有东西可写,还能结合实际案例,难度一下就降下来了。
我邻居家的李姐,在区检察院做公诉人,她的博士论文选题是“醉驾案件的证据认定问题”,就是结合自己办理的上百个醉驾案子写的。收集数据、找案例都特别方便,不用像全日制学生那样到处跑图书馆查资料,不到一年就完成了初稿。
导师指导也特别细致,不会让你“瞎琢磨”。
每个学生都有专属博导,博导大多是有实务经验的,比如有的是前法官、前检察官,有的是律所合伙人,知道在职人员时间紧、缺理论深度,会分阶段指导。
开题的时候,导师会帮你把选题细化,比如你想写“劳动争议”,导师会帮你缩小到“新业态下外卖骑手的劳动关系认定”,避免选题太大写不深;中期检查时,会帮你看论文框架有没有问题,数据够不够;定稿前还会逐段改,甚至帮你调整论证逻辑,不用担心没人管。
之前有个做公司法务的同学,初稿写得特别乱,逻辑不清,导师直接跟他约了三次线上会议,逐章梳理,还给他推荐了几本实务书籍参考,最后改出来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盲审,他说“要是没导师这么细的指导,我真不知道要改到什么时候”。
答辩也不用怕,通过率特别高,只要按要求准备就成。
华东政法法律非全博的答辩,不会故意“卡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也知道在职人员不容易,重点看你论文是不是结合实务、有没有自己的思考,不会揪着冷门理论不放。
答辩前,导师会帮你模拟答辩,告诉你哪些问题可能会被问,怎么答才好。比如老师可能会问“你论文里提到的这个法律适用问题,要是遇到XX情况该怎么处理”,提前准备好就能应对。
去年有个同学答辩时,被问到“论文中的案例有没有最新的司法解释更新”,他没提前准备,有点慌,还好导师之前提醒过“要关注最新法规”,他赶紧说“我最近也在研究这个司法解释,后续会补充到论文里”,最后还是顺利通过了。据他说,他们那届15个同学,只有1个因为论文修改没到位延期了,其他都一次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