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千万别碰的是‘免学免考’的付费型伪博士。
不少在职考生想平衡工作与深造,总盼着找“省时省力”的读博途径,这类“伪博士”正好钻空子——要么说“不用上课、不用答辩,交3万就能拿证”,要么宣称“跳过考核,直接锁定博士学位”。
但正规在职博哪怕是申请考核制,也得闯过材料审核、专家面试两关,入学后要按学制修满学分,还得完成科研课题,毕业答辩更是要过校学术委员会的严格把关。
这类付费就能拿的“证”,连学信网、学位网的查询记录都没有,等你拿着去评职称、争晋升名额时,一查就露馅。
之前有位考生花6万报了这类项目,最后拿到的“博士证”在单位资质审核时被判定为“虚假证明”,不仅没升职,还落得“弄虚作假”的名声,得不偿失。
第二类要坚决避开的是‘非学历机构’颁发的山寨型伪博士。
有些机构打着“国际合作”“民办高校”的旗号,比如声称和“某某海外研究院”“某某民办培训学校”合作,发的“博士结业证”“博士资格证”看起来很正规,甚至有英文版本,还说“企业认可度高”。
但我国认可的在职博士,要么是教育部直属、省属重点高校的正规项目,要么是经教育部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些项目名单能在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学位网查到。
这类非学历机构发的“证”,本质就是培训结业证明,连“学位”都算不上——有考生曾拿着某“民办研究院”发的“博士证”去考事业单位,资格审核时直接被拒,工作人员明确说“只有教育部认可的博士学位才符合条件”,白忙活一场。
第三类不能碰的是‘流程残缺’的缩水型伪博士。
这类“伪博士”表面像正规项目,会安排几节线上课,但核心培养流程全是“缩水版”,比如学制只设1年,比正规在职博的2-3年短一半;没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直接让你写篇“5000字小论文”就算完事;毕业答辩更随意,评委就1-2个人,问两句“论文写了啥”就通过。
可正规在职博的培养有严格标准,比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在职博项目,要修够至少45学分的课程,博士论文得经过匿名盲审,盲审通过后还要面对5人以上的答辩委员会质询。
这种缩水的“伪博士”,就算拿到证也没真才实学,更得不到行业认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