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非全博士双导师是真福利,刚好补上学术和实践衔接的缺口。学校导师开放论文库,核心、外文文献随便下,每月线上教怎么搭论文框架、筛文献。企业导师给内部项目数据、行业案例,每季度线下讲理论怎么落地,分工清楚,不用自己瞎琢磨。
非全博士毕业要过学术和实践两关,双导师就是双保险。学校导师盯着论文质量,从开题到答辩全程把关,怕论文创新点不够?他能给指几个前沿方向;担心查重不过?他有经验教怎么调整表述。
企业导师负责实践部分,实践报告怎么写符合要求、企业层面的评审怎么过,都能提前铺路。有个同学搞学术博士,学校导师直接把自己的课题组资源给他用,还推荐他参加学术会议,发核心期刊时帮着联系编辑,比自己瞎投省太多事。
企业导师都是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人,手里的人脉资源特别值钱。
跟着他做实践项目,能认识企业里的技术骨干、管理层,有时候还能跟着去行业峰会、项目对接会。学校导师那边,能接触到他带的其他博士、合作的高校老师,学术圈的人脉也能慢慢攒起来。我身边有同学毕业找新工作,就是企业导师给推荐的机会,面试时聊起行业内容,因为有导师提前指点,一下就被看中了。
非全博士要上班,时间零碎,双导师都能体谅。学校导师要是忙,会提前说清楚,把指导时间调到周末或晚上;企业导师要是跑项目不在公司,也能线上发语音讲重点,不用非得凑工作日请假去对接。
有回我赶上工作出差,没法参加线下指导,企业导师特意录了半小时的讲解视频,把实践要点都列得清清楚楚,比自己硬凑时间强多了。
很多非全博士怕读书和工作两张皮,双导师刚好能把两者串起来。
学校导师能根据你的工作内容定论文方向,不用写和工作没关系的空泛内容;
企业导师能把你的论文研究和企业项目结合,相当于一边读书一边帮公司解决实际问题,领导还更支持。我做的博士论文就是结合公司的一个新产品研发,企业导师给了项目数据,学校导师帮着梳理理论框架,最后论文过了,公司项目也出了成果,两边都划算。
读博过程中难免碰到卡壳的时候,双导师就是现成的“智囊团”。论文里有个公式推导不明白,找学校导师,他能给个类似的案例参考;
工作里遇到技术瓶颈想写进论文,找企业导师,他能帮着分析可行性。之前有同学做数据建模卡了半个月,学校导师推荐了个专业分析工具,企业导师给了份真实的建模数据集,俩礼拜就搞定了,比自己闷头查资料快太多。
反正读下来就知道,双导师制对非全博士来说真是福利。不用自己愁学术资源,不用瞎摸实践门道,毕业有人帮着把关,还能攒下有用的人脉,对边工作边读书的人来说,省了太多力气,走的弯路也少多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