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博士其实不会被导师普遍看不上。导师更在意的是学生的科研态度、学习能力和成果,而不是学习形式。有些导师可能会因为非全日制学生时间比较分散有点顾虑,但只要你积极沟通、按时完成任务,一样能得到认可,甚至因为实践经验丰富还会被重视呢。
导师最在意的是科研态度认不认真。比如说按时参加组会,主动汇报研究进展,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这些可比是不是全日制重要多了。有个非全日制博士,每周雷打不动参加线上组会,就算出差也会提前协调好时间,导师反倒觉得他特别有规划。
主动说出问题比瞒着更容易获得支持。比如实验数据不理想,别等到截止日期才说,提前和导师沟通,导师可能会推荐新的分析方法。有个学生做市场调研时样本不够,导师帮他联系了合作企业补充数据,就是因为沟通及时。
利用实践优势创造互动机会也挺好。比如把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带到组会讨论,既能解决实际难题,又能丰富学术交流。有个金融行业的非全日制博士,分享了实际工作中的风控案例,让组会讨论更接地气,导师还多次在会上表扬他“能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确实有导师担心非全日制博士时间分散会影响进度。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工作出差错过了论文中期检查,导师会着急,但更多的是想办法补救,比如允许线上提交材料、延后一周答辩。这种情况下,提前请假并制定好补救计划,导师大多能理解。
不过合理规划时间能打消导师的顾虑。比如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标注好每个阶段的任务节点,发给导师参考。有个学生把每月的研究目标分解到周末,导师看到计划后说“这样安排比有些全日制学生还清晰”,自然就不会轻视了。
有些导师就喜欢带有着实践经验的非全日制博士。比如研究应用经济学的导师,常说“没见过真实市场的学生写不出有血有肉的论文”。有个非全日制博士在国企做了十年战略规划,导师还主动邀请他参与相关课题,觉得他能提供一线视角。
跨专业背景的非全日制博士可能也更受青睐。比如本科是工科、现在读管理学的非全日制博士,研究技术创新管理时,能结合工科知识分析问题,导师觉得这种跨学科研究更有新意,指导起来也更有成就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