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博士的导师不一定给学生开工资,多数情况下没有固定工资,少数情况会根据参与项目的情况发补助。是否有工资取决于导师的科研项目资金、学生参与研究的时间,以及学校的非全日制培养政策,不能一概而论。
理工科项目资金多的导师可能发补助。比如搞工程研发、生物医药的导师,手里有企业合作项目,非全博士参与数据收集、实验记录等工作,会按工作量发钱。某高校机械工程导师,让非全博士参与某汽车零部件测试项目,每月给2000元补助。
文科导师很少有科研经费。文史哲、教育学等专业的导师,项目多是理论研究,资金少,基本不给非全博士开工资。某师范大学教育学导师,带的非全博士全靠自己抽时间写论文,没拿过任何补助。
交叉学科看项目性质。“文科+技术”的交叉专业,若有横向合作项目,可能有补助。某高校数字人文专业导师,让非全博士参与古籍数字化项目,按完成的条目数算钱,多的时候每月能有1500元。
纵向课题可能有少量补助。国家或省级科研项目,经费里有“科研辅助人员费”,非全博士参与的话能分到一部分。某省社科基金项目,导师每月从经费里给参与的非全博士发800元,持续了10个月。
横向项目补助更灵活。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经费使用限制少,导师可自主决定给学生发多少。某环保公司委托的污染治理项目,导师给参与采样的非全博士每月3000元,比纵向课题多不少。
没有项目的导师无钱可发。有些导师专注教学或理论研究,没申请到科研项目,自然无法给非全博士开工资。某高校历史学导师,带了3名非全博士,都没给过补助,学生全靠自己完成学业。
部分学校给非全博士发定额补贴。不管导师有没有项目,学校每月给固定金额,通常500到1000元。某省属高校规定,非全博士每人每月800元,从学校专项经费里出,和导师无关。
多数学校把补助权交给导师。学校不统一发钱,由导师根据情况决定。某985高校的非全博士,有的跟着项目多的导师每月拿3000元,有的跟着纯理论导师一分钱没有。
非全博士不能参评奖学金。全日制博士能申请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非全博士通常没资格,少了一笔收入来源。某非全博士成绩排名前10%,但学校规定不能参评奖学金,只能看着全日制同学领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