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 报名条件 > 报考常识

非全日制博士论文都是盲审吗?

发布时间:2025-07-03 14:33:07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分享到:

只能简单的告知各位大部分是需要盲审的,并非所有的都需要,应该说具体怎么审、谁来审,不同学校的规定不太一样,有的要求全部盲审,有的则根据学生类型或专业特点放宽条件。更多约束以及规定,来看小编接下来的详细说明吧!

非全日制博士论文都是盲审吗?

到底哪些高校要求非全日制博士论文必须盲审呢?

现在90%以上的高校对非全日制博士论文都有盲审要求,尤其是颁发双证(毕业证和学位证)的项目。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高校,明确规定所有博士论文必须经过双盲审,不管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只要申请学位就得走这个流程。

普通高校如各省的重点师范大学、理工大学,大部分也采用盲审制度,但可能在细节上有差异。比如某省属重点高校的非全日制教育博士,论文需要送3位校外专家盲审,只要有2位同意答辩就能进入下一步;而该校的全日制博士可能需要送5位专家,标准更严格。总的来说,学校层次越高,对盲审的要求越规范,很少有例外情况。

哪些情况下非全日制博士论文不用盲审呢?

确实有一些特殊情况可能跳过盲审。比如极少数高校的老旧专业,由于历史原因还没推行盲审制度,但这种情况越来越少,基本只存在于个别双非院校的冷门专业。还有的学校对在职读博的企业高管、定向培养学生有宽松政策,比如某高校的非全日制MBA博士,若学生是合作企业推荐的高管,论文可能先由校内导师初审,通过后再送审,不过这种情况需要提前和学校沟通,不是普遍现象。

另外,提前申请毕业的学生可能需要额外盲审。比如有的非全日制博士想提前半年毕业,学校会要求其论文必须经过双盲审,而正常毕业的学生可能只需要单盲审。但这种“特殊”其实是更严格的要求,本质上还是离不开盲审流程。

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博士的盲审标准差在哪呢?

在论文字数上,文科非全日制博士可能要求8-10万字,全日制要求10-15万字;理工科非全日制可能要求6-8万字,全日制要求10万字以上。不过盲审时专家关注的核心点是一样的,比如选题是否有创新、论证是否严谨、文献综述是否全面、结论是否有实际价值等。

还有送审专家的数量不同,全日制博士通常送3-5位专家,非全日制可能送2-3位,但这不是绝对的,主要看学校规定。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非全日制工程博士,论文盲审必须送3位校外专家,其中至少2位是行业内的高级工程师,既考察学术性也考察应用性,和全日制博士的学术专家评审侧重不同。

盲审主要看论文哪些方面?容易卡在哪里?

专家评审时最看重三个方面:一是选题的创新性,比如有没有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或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二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比如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分析模型是否合理;三是学术规范,比如格式是否正确,参考文献是否最新,有没有抄袭或拼凑的痕迹。

非全日制博士论文最容易卡的地方是“理论深度不足”。因为很多非全学生边工作边写论文,容易把论文写成工作汇报,侧重实践描述却缺少理论升华。比如某企业高管的非全日制博士论文,写的是公司供应链优化案例,但全文都是流程介绍,没有提炼出可推广的理论模型,盲审时被专家指出“更像调查报告”,要求大修后再送审。

怎么知道自己学校的盲审具体要求?

最直接的办法是查培养方案。每个学校的研究生院官网都会公布“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里面会明确写清楚盲审的范围、流程、专家数量、通过标准等。比如搜索“XX大学非全日制博士论文盲审规定”,就能找到具体文件。如果文件里写得模糊,可以打电话问学院研究生秘书,比如“请问咱们专业的非全博士论文是单盲还是双盲,送审专家必须是校外的吗?”

还可以找学长学姐取经,比如加入学校的非全日制博士群,或者在知乎、贴吧搜索“XX大学非全博士盲审经历”,往往能得到真实的一手信息。曾经有学生按培养方案准备论文,结果送审时发现学校今年刚改了政策,要求双盲审,幸好提前从学长那里得知消息,及时隐去了论文中所有个人和导师信息。

非全日制博士该怎么准备盲审?

首先要吃透学校的格式要求,比如页眉页脚怎么设置,参考文献用什么格式,图表编号怎么排,这些细节没做好很容易让专家印象分下降。然后提前和导师沟通,最好在送审前至少修改3版,让导师帮忙把关选题和逻辑结构。

送审前可以做“模拟盲审”,找同专业但不同导师的同学帮忙读论文,让他们以专家的视角提意见,比如“这个理论模型和前人研究的区别在哪里”“数据图表的结论是否支持论点”。另外,摘要和结论部分要重点打磨,因为专家第一眼看的就是摘要,最后看的是结论,这两部分写得清晰有亮点,能大大提高通过几率。

盲审结果不理想怎么办?

如果专家给出“修改后答辩”的意见,千万别慌,按意见逐条修改就行,一般学校会给1-2个月的修改期。比如有学生盲审意见是“文献综述缺少近五年的国际研究成果”,他花了两周时间补充了20篇SSCI文献,重新梳理了综述部分,二次送审就通过了。

最怕的是专家直接给“不同意答辩”,这种情况通常需要延期半年,重新修改论文后再送审。所以送审前一定要留够时间,别踩着截止日期提交,万一出问题连修改的机会都很紧张。

推荐阅读: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2001038号-1

报名咨询电话

400-860-3166

  • 招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