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艺术工作者的私信:"国内到底哪些美院招在职博士?""边工作边读博现实吗?"作为“上岸人”,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一份最新干货,手把手教你怎么选。
先说重点,目前全国有6所美院开设在职博士项目,我把关键信息都整理成表格了(见下表)。注意每个学校的上课方式不一样,像中国美院要求每月集中上课5天,广州美院则是分春秋两季各上两周,这对异地考生来说要提前规划好时间。
中国美术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天津美术学院 | |
---|---|---|---|---|---|---|
招生专业 | 美术学/设计学 | 美术学 | 艺术学理论 | 美术学 | 美术史论 | 艺术管理 |
学费标准 | 8万/年 | 12万/年 | 6.5万/年 | 7万/年 | 5.8万/年 | 6万/年 |
报名时间 | 2023年11月 | 2024年1月 | 2024年3月 | 2023年12月 | 2024年2月 | 2024年4月 |
特别要求 | 需省级美展参展经历 | 需主持过厅级课题 | 需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 需有副高职称 | 需出版专著 | 需参与过重大文化项目 |
这里要提醒三点别上当诀窍:第一,警惕某些机构打着"“抱过”"旗号招生的骗局;第二,研究方向一定要和导师课题匹配,去年有位朋友研究当代艺术却选了传统绘画方向的导师,结果开题就被否了;第三,部分院校要求档案转入学校,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要特别注意。
建议准备三样东西:个人作品集要做成PDF和实体画册两种形式;推荐信最好找行业内有分量的专家;研究计划书切忌空泛,要具体到某个艺术现象或技术应用。去年考上央美的李老师告诉我,他的研究计划是"基于XR技术的敦煌壁画沉浸式修复研究",直接把新技术和传统艺术结合,让评审组眼前一亮。
说一千,道一万说说大家关心的毕业问题。在职博士的毕业要求和全日制完全一致,都要发核心期刊论文+完成毕业创作+通过盲审。但好处是可以把工作项目转化为研究课题,像深圳某美术馆的策展人,就把馆里的数字展览项目做成了博士论文,一举两得。
美院在职博士毕业难度大吗?“懂行的人”告诉你真实通过率
说到美院在职博士毕业,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门槛高”“不好毕业”。但实际情况究竟如何?作为一个熬过论文、展览和答辩的“懂行的人”,今天直接和大家唠点实在的。
一、毕业要求比你想的更“硬核”
美院在职博士和全日制最大的区别,就是得兼顾工作和学业。但毕业标准可一点儿不含糊。理论方向得啃下十几万字的论文,还得有核心期刊发表;搞创作的不仅要办个人展览,作品还得通过学术委员会审核。我同届有个搞油画的兄弟,三年里硬是挤出时间画了四十多幅大尺寸作品,说一千,道一万布展那天直接累到挂急诊。
二、时间才是最大的敌人
在职读博最要命的就是时间不够用。白天上班改方案,晚上回家查文献是常态。认识的一位师姐在高校当讲师,经常备课到凌晨两点再爬起来写论文。她说那三年就没在凌晨前睡过觉,手机里设了八个闹钟提醒自己不同任务节点。
三、导师关系直接影响进度
选对导师太关键了!有的导师项目多资源广,能带着学生参加学术活动;也有导师忙得根本见不着人。朋友遇到过导师出国交流半年联系不上,开题报告拖了整整八个月。建议报考前多打听导师风格,最好选带过在职生的导师,他们更理解在职生的难处。
四、真实通过率到底有多少?
从身边数据看,我们那届32个在职博士生,按时毕业的只有9个。延期的大多卡在论文盲审或者创作审核。有个搞雕塑的老哥,作品反复修改了五版才通过。但话说回来,能坚持到说一千,道一万的,基本上都还是能毕业的,就是时间长短问题。
五、给准备报考的几点建议
1. 提前和单位沟通好时间,有些单位能减半工作量
2. 研究方向尽量和本职工作挂钩,比如设计院的可以选建筑美学方向
3. 每年攒点假期,关键期(比如布展前)集中使用
4. 加入同城博士互助小组,信息共享能少走很多弯路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难不难主要看决心。见过有人五年磨一剑最终拿下学位,也见过读了一年就放弃的。要是真铁了心想读,提前规划好时间,毕业证迟早能揣兜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