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读者私信问:"30多岁了想读博,但实在不敢辞职怎么办?"其实现在全国有近30所高校开设了在职博士项目,不过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我特意跑了3个省的教育考试院,又问了12个在读博士,给大家整理出这份真实可靠的门道。
先说说现状:2023年教育部新规后,像清华、北大这类顶尖院校确实取消了单证班,但现在仍有不少985/211高校保留双证项目。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学费8万起,周末上课;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博士,支持远程指导+寒暑假集中授课,特别适合异地工作的。
重点推荐3个性价比高的项目: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方向):6年学制,前3年周末上课,后3年论文阶段可申请弹性工作制。去年录取的35人中,有7位都是中小学副校长。
2. 武汉理工大学(工程管理方向):和企业联合培养,学费12.8万可分3年缴。最大的优势是导师会直接参与企业课题,有位在读的刘工程师就靠这个拿到了公司研发部的管理岗。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每年寒暑假各集中20天授课,适合农业系统的干部。去年有位乡镇书记就是带着扶贫课题来读的,现在都开始带研究生团队了。
“躲雷”提醒特别注意:
遇到说"“抱过”"的机构赶紧跑,现在正规项目都要参加统考
医学类在职博士基本只对三甲医院骨干开放,普通医生建议先考硕士
警惕"2年拿证"的宣传,教育部规定博士基本学制不低于4年
常见问题集中答疑:
Q:要不要找导师提前联系?
A:工科类建议带着项目计划书拜访,文科类准备好发表的文章更实在
Q:单位不同意怎么办?
A:可以尝试签订培养协议,像中石化的工程师小王就是承诺毕业后回原单位服务5年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读在职博士就像跑马拉松,我认识的成功案例都是提前2年准备的。现在很多学校开始实行"申请-考核"制,明年报考的人估计要涨3成,想报名的建议今年先把英语六级考过。
工作十年后读博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刷到不少帖子,都在讨论工作多年后选择读博的人到底图啥。说实话,我身边就有几个这样的朋友,有辞职脱产读的,也有边工作边熬论文的。今天咱们就唠点实在的,不整虚头巴脑的,我就直接说说这帮“大龄博士”的真实状态。
先说说最扎心的经济账
老李35岁辞职读博前是某外企中层,年薪40万打底。现在每月拿学校1800块的补助,媳妇在家带俩娃,全家靠存款硬撑。有次撸串他自嘲:“现在点外卖都得算满减,读博前哪想过会为20块钱优惠券折腾半小时?”不过他也说,以前上班天天焦虑KPI,现在虽然穷,但心里踏实——这话你信一半就行,毕竟他烟都从软中华换成了红塔山。
学术圈不是养老院
很多人以为工作多年后读博能轻松碾压应届生,其实完全两码事。我师姐王姐,干了十年程序员,本以为搞计算机博士手到擒来。结果导师扔给她一沓全英文文献:“你这代码水平还行,但理论基础得补十年的课。”她跟我说,有次组会被95后师弟问得下不来台,回家蒙着被子哭了一场。现在她手机里存着上百个凌晨四点的闹钟,比当年996还狠。
转型这事比想象中难
张哥是我认识最励志的——38岁建筑公司项目经理,读博后转行搞人工智能。去年毕业去了某大厂,结果发现35岁以上的程序员照样被优化。现在他在高校当讲师,工资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但他说:“至少不用跟00后拼熬夜改bug了。”他们实验室还有个45岁的师兄,毕业两年还没找到教职,干脆开了个考研辅导班,专门教大龄考生怎么忽悠导师。
家庭关系是隐藏关卡
已婚人士读博简直是地狱难度。朋友阿芳读博期间生二胎,婆婆天天念叨:“别人家媳妇这个岁数都当处长了,你倒好,越活越回去。”她老公倒是支持,但孩子发烧时他在外地出差,阿芳凌晨三点一手抱娃一手改论文,第二天照样去实验室打卡。她说现在练就了“五分钟深度睡眠”的绝活,比咖啡管用。
心态才是最大收获
说了这么多惨的,也不是没好的。开民宿的赵哥最有意思,他45岁读旅游管理博士,现在成了网红民宿主理人。他把论文里写的“沉浸式体验”搞成现实,房间预订排到明年。用他的话说:“以前觉得博士头衔牛逼,现在发现能把学问变成真金白银才叫本事。”还有当高中老师的陈姐,读博后不评职称不跳槽,就图上课能跟学生吹牛:“这道题你老师我当年在Nature子刊上讨论过。”
说到底,工作十年后读博的人,早就过了靠学历改命的阶段。有人图个情怀,有人想换赛道,也有人纯粹就想证明自己还能拼一把。这路上有人成了学术新星,更多人是在实验室、家庭、社会眼光的三重压力下硬扛。你要是问值不值,可能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但有个事是肯定的——敢在这个岁数折腾的,都是狠人。
(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