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 报名条件 > 报考常识

非全法律博士,这5所别错过

发布时间:2025-04-12 11:07:29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分享到:

有读者问,"想在职读法律博士,哪些学校还有招生?"根据2024年最新招生信息,这5所院校值得重点关注,

1. 中国政法大学

学费9.8万/3年,每月集中授课4天。张老师别忘了,"今年新增网络预审环节,建议提前3个月准备材料。"

2. 西南政法大学

特色是刑事法方向,学费7.2万。去年实际录取68人,有学员反馈,"面试爱问实务案例,带着工作经历去考更有优势。"

3. 华东政法大学

涉外法律培养基地,需提交英文成绩。在读生王律师说,"周五晚上+周末上课的模式,特别适合长三角地区的在职人员。"

4. 西北政法大学

性价比之选,学费5万/3年。招生办透露,"今年计划扩招20%,但会卡死本科专业限制。"

5. 中国人民大学

要求最严格,必须发表过核心期刊论文。但毕业生李法官坦言,"人大的校友资源确实强,公检法系统认可度高。"

别忘了,

报名集中在每年6-8月

工作证明要盖单位公章

部分院校接受托福90分代替英语统考

提前联系导师能增加录取几率

建议想报考的朋友,先上各校继续教育学院官网查最新简章。有个学员去年同时报了3所学校,对了选了离家的,他说,"周末上课的话,通勤时间真的很重要。"

非全法律博士,这5所别错过

非全日制博士论文难度大吗?

一、时间不是挤出来的,是“偷”出来的

普通博士生吐槽“没时间写论文”,非全博士只能苦笑——996打工人+带娃家长+博士生三重身份,光是活着就耗掉半条命。有位大哥的真实日常,早上7点送娃上学,8点半到公司开会,晚上8点回家扒口饭,10点哄睡孩子后打开电脑码字到凌晨1点,第二天继续循环。

怎么办?

1. 别迷信“大块时间”——通勤路上用手机读文献摘要,午休时间列论文框架,周末专门腾出4小时闭关写作。

2. 学会“外包”家务——找个靠谱的保洁阿姨,或者和家属明确分工,把洗菜拖地的时间省下来读两篇核心期刊。

3. 提前和导师打明牌,“老师,我每周三晚8点能准时和您通话20分钟讨论进度。”既避免失联,又让导师看到你的规划能力。

二、论文要求不会“放水”,反而更较真

总有人觉得非全博士论文能“水一水”,结果开题就被导师怼回来,“你这数据量连硕士论文都不如!”某高校教授私下透露,非全博士的盲审通过率反而比全日制低3-5个百分点,评委看到在职身份会更严格检查数据真实性和创新性。

“躲雷”诀窍

选题直接挂钩工作场景,在电力系统工作的,就研究智能电网故障预测模型;医院中层干部可以搞医疗资源配置优化。既方便获取真实数据,又能用日常工作案例佐证理论。

方法论要“讨巧”,优先选择案例分析、行动研究等适合实操的研究方法,避开需要大量实验室数据的硬核实验设计。

数据收集早动手,年前就和单位打好招呼,把季度报表、用户调研等现成资料合理合规地用起来,别等到写作时才发现没数据。

三、孤军奋战不如“抱团取暖”

全日制博士住校有同学随时讨论,非全博士对着电脑屏幕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有个姐们儿写了三个月模型跑不通,差点抑郁,“感觉全世界就我最菜。”后来加入在职博士互助群,发现大家各有各的惨,

有人公司突然派他常驻外地

有人二胎来得猝不及防

有人导师退休换人得重头再来...

破局妙招

1. 线上线下双线联动,加3-5个高质量学术社群,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线上研讨会,别怕露怯——你纠结的问题可能别人早就解决了。

2. 把同事变成“编外导师”,做财务分析的博士拉着技术部同事帮忙跑Python代码,搞教育管理的请教研室主任当访谈对象。

3. 家里开辟“学术特区”,和配偶约定好,书房门把手上挂“勿扰”牌的时间段,就算孩子哭闹也由另一半先顶着。

四、资源要用得“贼”一点

别以为不在校本部就占不到便宜,

图书馆远程访问系统能下载95%的电子文献

导师的往届学生可能就在你隔壁办公楼

学术会议别光听报告,茶歇时抓紧加行业大牛微信

有个狠人甚至把公司年度战略会变成了论文调研会——趁着领导要求全员发言,光明正大收集了20份高管访谈记录。

说到底,非全日制博士论文就像升级打怪,难的不是怪兽多凶猛,而是你得学会左手抱娃右手改论文,同时用脚给老板写周报。但看看那些毕业的前辈,哪个不是练就了“时间管理大师+社交牛逼症+学术打工人”的复合技能?找准自己的节奏,该求人时别端着,该硬刚时不怂,写着写着也就熬出头了。

推荐阅读: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2001038号-1

报名咨询电话

400-860-3166

  • 招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