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 报名条件 > 报考常识

在职博士院校红黑榜

发布时间:2025-04-04 13:55:18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分享到:

很多朋友都在咨询在职博士院校选择问题,今天笔者结合多年报考经验,给大家整理这份择校门道。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37所双一流高校开设在职博士项目,但不同院校的含金量差距可达3倍以上。

先说说红榜院校前三甲,

1.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程博士项目,最大的优势是导师资源丰富,实验室开放共享,特别适合科研岗人员。去年认识的李工就是边工作边做课题,用公司项目数据完成了毕业论文。

2. 中国人民大学的管理类博士,周末集中授课制很人性化,论文指导老师会手把手教框架搭建。但要注意他们的开题答辩淘汰率常年保持在30%左右。

3. 同济大学的工程博士项目,最大亮点是与德国高校联合培养,特别适合汽车、建筑行业从业者。不过德语必修课会卡住不少人,建议提前准备语言基础。

再说说需要谨慎考虑的三类院校,

1. 新获批招生资格的院校,往往培养体系不成熟。去年某新晋双一流高校就出现过导师分配不及时的情况。

2. 承诺"“抱过”"的机构合作项目,这类学历往往不被单位认可。某金融公司HR透露,他们看到合作项目的简历会直接筛掉。

3. 异地办学的分校项目,论文答辩可能要跨省十几次。认识的一位广东学员报读北方某校分校,光交通费就花了2万多。

建议大家在选择时重点看三点,一看导师是否有国家级课题,二看往届生论文收录情况,三看校友在行业内的分布密度。比如某211院校的EMBA博士班,60%毕业生都进入了央企管理层,这种资源就非常实在。

在职博士院校红黑榜

在职博士导师选择五大禁忌

【导语】在职读博最怕啥?不是论文难写实验难做,而是跟错导师!选导师这事儿直接决定你未来几年的幸福指数。今天就跟童鞋们儿唠点实在的——那些年学长学姐们用血泪换来的选导经验。

一、别光盯着"院士""院长"头衔

见过太多人冲着导师的行政职位扎堆报名,结果发现大牛导师天天开会出差,三年见不到五次面。隔壁实验室王师兄就是典型案例,冲着院长名头去了,说一千,道一万开题报告都是小导师帮忙改的。记住,导师有空亲自带你,比他的职位重要一百倍。

二、研究方向不符硬凑要出事

张姐当初觉得"人工智能+金融"时髦,硬挤进金融学院某导师组。结果导师专攻传统银行风控,她得从零开始啃金融学基础。选导师前务必查近3年他带的学生论文方向,官网研究方向可能八百年没更新了!

三、"放养型"导师谨慎选择

李哥导师是出了名的"佛系",结果他延毕两年才凑够数据。在职博士本身时间紧张,遇到不催进度、不给实验资源的导师,简直是灾难。教你个绝招,加现任师兄师姐微信,直接问"导师一次组会是什么时候开的"。

四、性格不合千万别将就

见过温吞水的导师遇上急性子学生,俩人互相折磨到毕业。有个师姐每次见导师前都要吃降压药——她导师就爱凌晨两点打电话讨论数据。建议提前约导师面谈,感受下说话节奏和气场,跟相亲一个道理。

五、不打听课题组"潜规则"吃大亏

有的组必须天天打卡,有的组要求寒暑假留校。去年有个哥们不知道导师忌讳学生接横向项目,偷偷帮企业做咨询,结果被延迟开题。入职前务必问清楚,发论文的署名规则、实验室值班制度、毕业硬性要求这些"隐形条款"。

选导师就像找合伙人,要实力相当更要脾气对路。多跑几次学校,多问在读学生,有时候走廊里聊五分钟比官网上看半天都有用。记住,没有完美的导师,只有适合你的导师。下点功夫摸清底细,后面几年才能少走弯路!

推荐阅读: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2001038号-1

报名咨询电话

400-860-3166

  • 招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