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首页 学校简介 招生简章 学校资讯 报考指南 问答 网上报名
当前位置: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 院校库 > 贵州大学 > 报考指南

贵州大学在职博士报考别上当攻略

发布时间:2025-04-12 14:38:56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分享到:

贵州大学作为贵州省唯一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在职博士项目近年来备受关注。笔者通过实地走访招生办,结合在读学员反馈,整理出这份实用报考攻略。

一、项目特色显优势

1. 工学类博士点突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与当地磷化工、白酒产业深度对接

2. 弹性学制灵活,基础学制4年,最长可延至7年,特别适合工程类在职人员

3. 学费性价比高,全程8-12万元(分年度缴纳),相比东部高校低30%左右

二、报考注意事项

1. 年龄隐性门槛,虽然简章未明确要求,但近年录取者平均年龄38岁以下

2. 成果认定标准,专利须与报考专业相关且已转化应用,论文需见刊(录用通知无效)

3. 定向培养要求,必须提供单位盖章的定向协议,且不接受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跨省报考

三、别上当实战经验

张工程师(39岁,2022级在读),"我差点因推荐信栽跟头!两位专家中必须有一位是博导,且不能是本校退休教师"

李医生(报考失败案例),"专业方向要与工作领域高度契合,我申报的苗医药方向因缺乏前期研究成果被拒"

四、毕业关键指标

据研究生院最新数据,近三年平均毕业率68%。必须满足,

① 至少1篇SCI/EI收录论文

② 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③ 实操部分需提供企业验收证明

贵州大学在职博士报考避坑指南

贵州大学在职博士毕业难度大吗?

一、毕业要求“硬杠杠”摆在那儿

贵州大学对博士毕业的要求,从来都不是“走过场”。不管是全日制还是在职博士,学术标准完全一致。首先,学分必须修满,核心课程考试不能有“放水”的情况。有些工科专业还要求至少参与两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文科类则对发表C刊论文的数量有硬性规定。

论文查重率卡得特别严,5%是条“红线”。去年有个搞民族学研究的师兄,论文因为引用民间故事重复率到了5.2%,硬是改了三个月才过关。盲审环节更是“一视同仁”,送出去的三位专家只要有两位给“不合格”,直接打回重写。

二、论文这道坎儿不好跨

写博士论文就像“西天取经”,特别是在职的。白天上班晚上查文献是常态,有位在中学当老师的师姐,为了做教育方向的田野调查,连续两个暑假泡在黔东南的村小里。实验类的更折腾,农学院的王老师说起他的经历,“种了三季水稻才拿到可靠数据,实验室的灯就没在十二点前关过。”

开题报告反复修改四五遍不算稀奇,有位搞大数据分析的工程师,开题时被导师问得“怀疑人生”,光是研究框架就推倒重来了三次。答辩现场坐着五六个教授,问题一个比一个犀利,有个经济学院的考生被问到当场冒汗,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我还没考虑周全”。

三、时间管理是门必修课

在职读博最大的敌人是时间。贵阳某三甲医院的李医生深有体会,“门诊、手术、值班已经占满时间,还要见缝插针做实验,有段时间直接住科室了。”很多在职生都练就了“碎片化学习”的本事,高铁上改论文、等孩子补习时看文献都是常规操作。

寒暑假千万别想着休息,这是搞科研的黄金期。有位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师兄,连续三年春节只休三天,其他时间全泡在档案馆查资料。周末泡图书馆更是标配,贵大图书馆七楼的研修间,周末经常能看到带着泡面奋战的在职博士生。

四、说难也不难的关键在哪

导师是否靠谱直接影响毕业进度。贵大有些导师是“严师型”,每周都要开组会查进度;也有些属于“放养型”,这时候就得自己主动“缠着”老师请教。同门师兄弟的作用不能小看,有个搞材料研究的团队,师兄师姐传下来的实验笔记比教材还管用。

学校的支持政策越来越实在,图书馆开通了远程访问系统,外地学员也能查资料。研究生院还搞了“预答辩”制度,提前模拟正式答辩流程。对于在职生的特殊情况,部分学院允许延长学制,但最多不能超过两年。

五、“老江湖”的大实话

“说难是真难,但贵大老师不会故意卡人。”去年刚毕业的张老师坦言,“关键看自己肯不肯下功夫。”在电力系统工作的陈工分享经验,“把大目标拆解成月计划、周计划,每天雷打不动完成三小时有效学习。”还有位高校教师提醒,“千万别以为在职就可以降低要求,贵大的盲审专家可不管你是不是在职。”

贵州大学这些年博士培养越来越规范,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升级了好几次。对于真心想做学问的人来说,这些严格的要求反而是保障。毕竟,能戴着贵大博士帽走出校园的,肚子里都得有点真材实料。

推荐阅读: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2001038号-1

报名咨询电话

400-860-3166

  • 招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