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收到不少私信都在问:"北师大金融非全博士到底好不好考?花这个钱值不值?"作为带过三届在职博士生的辅导员,今天我就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学费问题。北师大金融非全博士目前是三年制,总费用在18-22万之间浮动。这个价位在985高校里属于中等偏上,但对比同类院校的金融博士项目(比如人大非全金融博士25万起),性价比其实还不错。不过要注意,学校官网每年3月会更新收费标准,去年就涨了8000块住宿管理费。
关于考试难度,我用实际数据说话:2023年报考人数187人,实际录取31人,报录比约6:1。笔试环节主要考经济学基础和英语,去年分数线是两科总分不低于160分(单科不低于70)。面试环节更看重工作经历,去年录取的考生平均工作年限是5.2年,有金融机构中层管理经验的占60%以上。
特别要提醒的是,这个项目对三类人特别友好:
1. 银行/证券公司的部门主管(尤其是40岁左右的)
2. 国企金融板块的中层干部
3. 教育系统内有职称的财经类教师
去年有个在农行干了8年的支行行长,笔试刚过线,但面试时他带的三个风控案例直接让评委打了高分。
备考建议方面,给大家划三个重点:
第一,工作证明要找人力盖公章,兼职证明不好使
第二,研究计划书要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去年有个考生写数字货币在基层银行的应用就被重点关注)
第三,英语复习要抓商务金融词汇,去年翻译题考的是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的影响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如果你现在年薪不到30万,或者工作单位不能报销部分学费,真的要慎重考虑。我见过太多人咬牙自费读完,结果发现涨薪幅度还不如学费的。
北师大金融非全博士就业去向有哪些?
一、高校及科研机构任教
许多非全博士选择毕业后留在高校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北师大本身的学术平台优势明显,部分博士通过项目期间的科研成果积累,顺利进入高校担任讲师或研究员。例如,有毕业生进入地方财经类院校任教,利用非全期间积累的行业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成为金融课程中的“双师型”教师。
部分博士会进入社科院、政策研究所等机构,参与宏观经济或金融政策研究,尤其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兴领域,这类机构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
二、金融机构中高层岗位
金融非全博士的学员大多已有一定行业经验,毕业后更倾向于向管理岗位晋升。例如:
1. 银行及证券公司:部分毕业生进入国有银行总行或头部券商,担任风控、资产管理、投行业务负责人,利用博士阶段的学术深度提升业务决策能力。
2. 基金与资管公司:量化投资、资产配置等领域对高级人才需求旺盛,有博士校友反馈,系统性的学术训练帮助其更精准地把握市场趋势。
3. 金融监管部门:少数博士通过定向选调或内部选拔,进入央行、银保监会等机构,从事政策制定或行业监管工作。
三、政府经济部门与事业单位
北师大金融非全博士中,有一部分来自政府系统或事业单位。他们在攻读学位后,通常选择回归原单位,凭借更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进入发改委、财政局等经济核心部门,或地方金融办等机构,推动区域金融改革与产业升级。例如,某地级市金融办主任通过博士阶段研究,主导设计了当地科技企业融资扶持方案。
四、企业战略与投资部门
除了传统金融行业,不少博士进入大型企业集团,担任战略投资总监、财务顾问等职位。尤其是在科技、能源、房地产等领域,企业需要具备金融分析能力和宏观视野的高端人才,帮助公司制定资本运作方案或并购策略。一位毕业于该项目的某央企高管提到,博士期间对“双碳经济”的研究,直接助力企业完成了绿色债券发行项目。
五、创业与跨界发展
非全博士群体中,也有少数人选择自主创业。例如,依托北师大校友资源,有人创立金融科技公司,专注于数据分析或智能投顾;还有人结合金融与教育背景,开发财经素养培训课程,面向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部分博士跨界进入咨询行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规划、上市辅导等专业服务。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北师大金融非全博士的就业路径既保留了传统金融行业的高端属性,又展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对于在职人士而言,这一项目不仅能提升学术能力,更能通过资源整合,为个人工作打开新的可能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