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在后台问我,北京师范大学的金融博士到底有没有用?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说点大实话。
先看北师大金融博士的硬核配置。作为985里的"师范扛把子",它的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可是藏着不少宝藏教授。去年刚退休的张教授,带出过12个银行行长这事知道吧?现在接棒的刘教授团队,连续三年拿到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光这点就吊打不少同类院校。
但说实在的,不是谁都适合来这儿读博。去年我邻居家孩子,本科学中文的非要跨考,结果复试时被问到CAPM模型直接卡壳。所以奉劝各位:本科非经管类、数学基础差的、就想混文凭的、经济压力大的这四类人,真别硬凑热闹。
不过你要是属于这四类人,闭眼冲就对了:第一,在金融系统工作5年以上的老油条,单位有晋升硬指标;第二,高校青年教师要评职称的;第三,家里有企业需要镀金的二代;第四,就是真心想做学术研究的书呆子。去年毕业的师兄在券商当副总,师姐留校直接给副教授,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说到费用,全日制每年3万8,在职的要6万2。但别光盯着学费,时间成本才是大头。我认识个在职读的哥们,三年推掉所有应酬,连孩子家长会都视频参加。所以建议:要么脱产专心读,要么确保工作能摸鱼。
就业方面,去年37个毕业生里,12个进高校,15个去金融机构,还有8个考了公务员。最牛的是个35岁大姐,读博期间生了二胎,毕业直接跳槽到某央企当风控总监。这说明啥?学历是敲门砖,关键看你怎么用。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掏心窝的话:值不值全看个人需求。要是就想镀金,劝你去读MBA;要是真想深耕金融领域,北师大这块牌子够你吃二十年。
北师大金融博士毕业都去哪了?最新就业数据曝光
每年一到毕业季,总有人好奇:“北师大的金融博士,毕业后都干啥去了?”毕竟北师大作为国内顶尖高校,金融学科实力强,博士培养质量有口皆碑。,从多方渠道汇总的就业数据,或许能给大家一个直观的答案。
一、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主流选择”
北师大金融博士的“第一站”,不少人会选择留在高校或科研单位。毕竟博士阶段的学术积累,让他们更容易适应教学和科研工作。除了北师大本校外,不少毕业生会进入国内“双一流”高校,比如清华、北大、复旦等经管学院担任教职。还有些人选择社科院、政策研究院这类机构,专门做经济政策研究。
不过,想进高校的门槛可不低。现在很多大学不仅要求科研成果,还看重海外经历。一些毕业生会先做几年博士后,或者去国外访学,再回国申请教职。
二、金融机构的“高端岗位”需求大
金融行业对博士学历的“偏爱”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券商、基金、银行总行这些机构的研究岗、宏观策略岗,特别欢迎北师大金融博士。比如某头部券商的宏观研究团队,连续三年都招了北师大毕业生。
有毕业生透露:“在金融机构做研究,博士的优势是分析深度和逻辑严谨性。比如写行业报告,博士更容易从理论框架入手,给出不一样的视角。”还有人进了国家开发银行、中投公司这类“国字头”单位,负责政策性和战略性投资分析。
三、政策部门和企业智库成“新热门”
这几年,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去政府部门或企业智库。比如发改委、财政部下属的研究院,或者大型央企的战略规划部。这类岗位既需要学术功底,又得懂实操,博士的综合能力刚好匹配。
一位在国资委某研究中心工作的校友说:“我们做国企改革方案时,博士期间学的博弈论、计量模型直接就能用上。有时候领导开会讨论,还会专门让博士团队先做数据推演。”
四、跨界发展的“非典型路径”
除了主流方向,也有少数人走“差异化路线”。比如转行做金融科技,用算法模型优化投资策略;还有人创业做教育咨询,把学术成果转化成培训课程。
更“接地气”的例子是,有博士联合创办了一家数据分析公司,专门帮中小企业做财务风险评估。用他的话说:“学术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有价值。”
五、地域选择集中在“一线城市”
从就业地点看,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吸纳了超过80%的毕业生。这和金融资源集中度有关——头部机构总部、重点高校几乎全在一线城市。不过近几年,也有部分人选择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尤其瞄准金融科技和地方政府智库岗位。
有意思的是,北师大校友资源在就业中起了不小作用。不少往届师兄师姐会直接推荐岗位,或者提供行业内部信息。一位2022年毕业的博士坦言:“导师和校友的介绍,比海投简历靠谱多了。”
北师大金融博士的就业方向既有“传统优势区”,也有新趋势。无论是搞学术、进金融圈,还是参与政策制定,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北师大品牌加持,让他们在就业市场始终抢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