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台收到不少咨询:"北京师范大学的经济学非全日制博士到底有没有含金量?"作为国内师范类院校的龙头,北师大确实在非全博士培养上走出了一条特色道路。今天我们就来掰开揉碎了说说这个项目。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证书问题。北师大非全博士毕业后拿的是教育部统一认证的双证——博士学位证+毕业证,和全日制证书唯一的区别就是学习方式标注不同。去年有个学员去应聘高校教职,用人单位压根没纠结证书类型,直接认定了博士学历。
不过要提醒的是,非全博士的课程强度完全不输全日制。经济学院的课程设置分三个模块:基础理论课包括高级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专题;方法课有大数据分析、经济建模;最硬核的是每学期必须参加30小时以上的学术工作坊。去年有个学员是某银行支行行长,为了赶课题进度,连续三个月周末都在学校实验室过夜。
哪些人读这个项目最划算呢?第一类是高校教师,我们有个学员是二本院校讲师,读完博士当年就评上了副教授;第二类是金融机构中高层,某券商部门副总在读博期间直接参与了央行的课题研究;第三类是国企经济岗,去年毕业的学员里有3人进入了央企总部战略规划部;第四类是想转行做智库研究的,北师大对接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实习名额可不是谁都拿得到的。
再说说培养特色。北师大经济学院有5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非全博士可以自由选择导师组,这点比很多院校灵活。去年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学员,就组了个"数字经济+国际贸易"的跨学科导师团队。论文选题也更接地气,三年毕业生里有1/3的选题都来自实际工作案例。
当然这个项目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学费确实不便宜,全程下来要28万左右,还不算住宿交通费用。上课时间集中在周末和寒暑假,京津冀以外的学员要提前做好通勤规划。最关键的还是科研压力,别看是非全,开题答辩淘汰率常年保持在15%左右。
就业方面,三年毕业生去向显示:45%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30%在金融机构做到总监级以上职位,15%进入政府经济部门,剩下的10%自己创业。有个典型案例是某学员在读博期间研发的区域经济评估模型,直接被某省发改委采购使用。
给准备报考的同学三点建议:第一要提前联系导师组,北师大的博导每年带非全名额有限;第二要准备好研究计划书,最好能结合现有工作展开;第三英语得过硬,专业课有40%的英文文献研讨。
个人觉得来看,北师大经济非全博士特别适合那些需要在职提升、又有科研能力的实务型人才。要是你符合前面说的四类人群特征,这个博士读下来绝对物超所值。
北师大非全博士学费详解,在职读博要准备多少预算?
想边上班边读博的人,最关心的肯定是得往银行账户里存够多少钱。今天咱们就拿北京师范大学的非全日制博士项目来说说,从报名到毕业究竟要准备多少预算才够用。
一、学费大头先算清
北师大非全博士的学费标准每年都有微调,但基本规律不变。文科院系像教育学、心理学这类,每年学费在3万到4万之间波动。要是选理工科专业,比如环境科学这类需要实验器材的,学费可能往上再加5千到1万。
举个例子:教育学部2023级博士的学费是3.8万/年,按基本学制4年算,光是学费这一项就得准备15万左右。不过好消息是北师大允许分学年缴费,不用一次性掏腰包。
二、容易被忽视的隐藏开支
除了明码标价的学费,还有几笔钱得提前算进去:
1. 住宿费:学校不提供宿舍,在北京租房的话,海淀校区周边单间月租至少3000起,要是想住得舒服点,这笔开支得按每年4万预估
2. 交通费:每周上课往返的油费或高铁票,跨省读书的学员每月交通支出可能达到2000+
3. 资料费:专业书籍、数据库会员、论文查重这些学术开销,平均每年2000-5000不等
4. 社交支出:师门聚餐、学术会议的AA费用,这笔弹性开支每年预留5000比较稳妥
三、省钱的三个窍门
1. 选课有讲究:尽量把课程集中安排在寒暑假,减少工作日往返次数。北师大有些院系提供周末+寒暑假的混合授课模式,能省下不少通勤费
2. 活用单位资源:不少中小学或教育机构有学历提升补贴政策,提前和人事部门沟通,有些单位能报销30%-50%的学费
3. 二手教材循环用:加入师大的博士生交流群,师兄师姐的参考书、实验器材经常半价转手,能省则省
四、值不值得花这个钱
虽然总花费可能冲到25万+,但北师大博士学历带来的隐形回报不容小觑。往届毕业生里有靠这个跳槽到重点中学当教研组长的,也有凭博士学位评上正高职称的。特别是教育系统的在编人员,学历提升后工资档位直接上调的情况很常见。
我强调一点打算报考的在职老师:北师大每年9月会发布新一年的收费细则,记得盯紧官网通知。不同导师的课题经费情况也不同,有的导师会提供科研补助,报名前不妨直接咨询心仪导师的在读学生。
在北京吃饭这件事也得精打细算,学生食堂虽然对外开放,但非全博士没有学生卡的话,每顿饭要比在校生多花5-8块。这样算下来,每个月伙食费比全日制同学要多出300左右,四年下来又是小一万的开支。
说到说一千,道一万,建议准备个弹性资金池。做预算时在总费用上再加15%的预备金,毕竟读博期间可能遇到突发情况:比如临时需要参加外地学术论坛,或者论文需要加急发表的情况。有备无患总比中途断供强,毕竟博士读到一半放弃的话,之前的投入可就真的打水漂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