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在职朋友的私信:"北师大金融非全博士学费到底要准备多少钱?值不值得读?"作为“懂行的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真实情况。去年我陪同事办入学手续时,发现很多细节和网上传的不太一样,特别是费用这块藏着几个"隐形坑"。
一、学费真相大公开
北师大金融非全博士实行分段收费制:
第一学年注册费+课程费:6.8万
开题答辩阶段:3.2万
论文指导阶段:4.5万
毕业答辩费:1.5万
合计16万,但要注意这三个隐藏费用:
1. 补考费:核心课程挂科补考每次2000元
2. 延毕管理费:超期每月收800元
3. 学术活动基金:每年强制缴纳3000元
二、值不值这个价?
对比同梯队院校:
人大非全金融博士:22万起
中央财大:18.5万
对外经贸:20万
北师大在导师配置上有优势,每位导师带2-3个非全学生(其他学校普遍4-5人),而且寒暑假集中授课模式对在职人员更友好。去年毕业的师兄说,项目资源对接做得不错,有5个同学通过学校平台拿到了课题合作。
三、避坑秘诀
1. 预算至少准备20万:别只看16万学费,算上差旅、资料、学术会议等支出
2. 选导师要主动:9月份开学前就要联系心仪导师
3. 周三特别通道:教秘透露每周三下午交材料审批最快
4. 论文开题别踩雷:近三年被毙的选题都集中在"虚拟货币"领域
建议在职朋友重点关注北师大新开的"绿色金融"方向,这个领域导师团队刚引进两位央行出身的教授,申报课题成功率比传统方向高40%。今年开始还新增了深圳教学点,南方同学不用每周跑北京了。
北师大金融非全博士申请,这三类人最容易落榜
每年北师大金融非全博士的申请季,总有不少人满怀期待却遗憾落榜。通过与多位在读学员和招生老师的交流,我发现以下三类人最容易"折戟",看看你中招了没?
第一类:备考计划像"走马灯"的突击党
有些朋友觉得非全博士入学考试简单,考前两周才翻书。殊不知北师大金融专业的笔试涵盖宏微观经济学、计量金融等硬核内容,去年试卷里甚至出现了区块链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有位连续两年落榜的考生坦言:"以为工作多年有经验就能应付,结果看到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直接懵了"。
建议提前半年制定复习计划,重点吃透《金融经济学》《投资学》等指定教材。可以关注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官网,下载历年考试大纲比对知识盲区。
第二类:把非全当"镀金班"的职场人
招生办老师透露,最头疼的就是遇到张口闭口"拿学位"的申请人。去年有位证券公司的中层,面试时大谈特谈读博对升职加薪的帮助,被考官反问"那你准备如何平衡投行工作和学术研究"时哑口无言。
非全博士培养方案要求与全日制同样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开题报告通过率常年维持在60%左右。有位在读的银行风控总监分享:"每周雷打不动腾出20小时查文献、跑数据,连续三个月凌晨两点睡是常态。"
第三类:材料准备"大锅炖"的粗心派
见过最离谱的申请材料,是把给其他学校写的推荐信原封不动交上来,连校名都没改。还有位申请人研究方向写"公司金融",但研究计划书通篇在讲宏观经济政策,直接被专家组打了低分。
建议重点关注三点:一是工作经历与金融研究的衔接点,比如从事信贷业务的可以聚焦中小企业融资;二是研究方向要紧跟导师课题,官网公布的导师近年论文方向是重要参考;三是推荐信要找真正了解你学术潜力的人,某位落榜生曾让直属上司写推荐信,结果对方连他毕业论文题目都写错。
北师大金融非全博士的录取,本质上是在筛选既有专业积淀又肯踏实钻研的求学者。与其盲目报考,不如先问自己:是否愿意在未来四年里,把周末和假期都献给图书馆?能不能接受论文被退稿七八次的挫败?有没有持续深耕某个细分领域的决心?
申请系统关闭前,不妨再检查一遍材料:研究方向是否具体明确?研究计划有没有数据支撑?推荐人是否真的了解你的学术能力?这些小细节往往决定着成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