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心里啊,真是又佩服又有点小激动。我们教研组那个平时一起备课、吐槽学生调皮的张老师,上周突然在办公室宣布,她被评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了,不光奖金多了一大笔,据说之后评职称还能直接加分——这一切的“催化剂”,居然是她偷偷考上了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非全日制博士!
我拉着她问了一下午才搞明白,原来她这两年一边带毕业班,一边利用周末和假期读博,现在不光学历上去了,手里还多了好几篇教育类的核心期刊论文,学校领导看了都直夸她“理论实践两手硬”。
你说这事儿多让人惊讶!我印象里考博多吓人啊,又是核心论文又是导师推荐信的,张老师平时带三个班的课,忙得脚不沾地,她咋还能挤出时间准备呢?
结果人家跟我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非全日制博士确实要面试,但流程比想象中简单,关键是对咱们在职老师特别友好,只要提前摸清楚套路,根本不用慌。
这不我赶紧把她的经验扒了个底朝天,整理出来给各位教育行业的同仁参考,说不定你也能靠这个在职称路上快人一步呢!
先跟你们唠唠这个非全日制博士到底值不值。它跟全日制博士不一样,完全是给咱们这种要上班的人量身定做的。不用辞职,平时该上课上课,周末或者寒暑假去学校集中学习就行,最关键的是,拿下来的博士学位证国家是认的,跟全日制博士的证效力一样!
我特地去问了学校人事处的老师,人家说评职称、评带头人,就看最高学历和学术成果,管你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来的,只要是国家承认的博士学位,都一视同仁。
现在中小学、高校还有教育机构,对高学历老师越来越重视。就说张老师吧,上次去区里开教研会,人家一听她是天津师大的在读博士,立马让她牵头做一个“双减背景下课堂效率提升”的课题,资源和机会都主动找上门了。
不过选导师这事儿可得好好琢磨,张老师就走了段弯路。她一开始想选一位名气特别大的博导,结果人家每年只招1个非全日制学生,竞争太激烈了。后来她研究了天津师大教育学的导师名单,选了一位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导师——正好跟她平时带的初中课改班对口,第一次邮件沟通就聊得特别投机,面试时导师还主动问她“平时教学中遇到过哪些课改难题”,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选导师和研究方向啊,我总结了三个小技巧,都是她踩过坑才悟出来的。首先得选跟自己工作沾边的,你教中小学就选基础教育方向,搞职业教育就选职业技术教育学,别为了“高大上”选个不搭边的,不然写论文都没素材。其次,一定要去学校官网看导师的最新研究课题,有些导师虽然头衔多,但近几年没在你关注的领域发文,选了容易“没人带”。最后,别太迷信“大腕导师”,青年导师往往时间更多,指导更细致,比如天津师大有些刚评上的副教授,跟非全日制学生沟通特别勤,张老师的导师就是这样,每周都会抽时间线上答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