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私信问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到底值不值得考?"作为在人大读了6年书的老学长,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事儿。
先说说最实在的师资力量。我导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每周雷打不动开两次组会。有次我论文卡壳,他直接带着我去国家图书馆查资料,手把手教我怎么筛选文献。这种待遇在其他学校真不多见,毕竟导师带的学生多,能分给每个人的时间有限。
再聊聊培养体系。人大的博士培养方案有个特点,既重理论又抓实践。我们经济学院的学生,研二就能参与发改委的课题调研。去年跟着导师做乡村振兴项目,不仅跑了三个省实地考察,说一千,道一万调研报告还直接送到省领导办公桌上,这种经历对学术成长帮助太大了。
关于学历认可度,说个真实案例。我们同届的刘师兄,去年毕业去了某央企总部,跟他竞争的都是清北复交的博士。说一千,道一万人力总监私下透露,选中他的关键就是看中人大的社科背景和扎实的调研能力。现在他负责的区域规划项目,团队里7个博士有4个都是人大毕业的。
不过要提醒大家,读人大博士确实不轻松。我们图书馆24小时开放不是摆设,赶论文那会儿见过太多凌晨四点的北京了。但正是这种高标准要求,毕业时手里握着3篇C刊的底气,找工作面试都硬气。
说一千,道一万说点实在的,如果你打算走学术道路或者进体制,人大博士的牌子绝对够用。但要是急着赚钱,可能要考虑时间成本。读博四年,看着本科同学都当总监了,自己还在实验室熬数据,这个心理落差得提前做好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每月补贴有多少?
一、国家给的“基本工资”
所有全日制博士生都能拿到国家助学金,2023年的标准是每人每月3000元,一年发12个月。这笔钱相当于博士的“底薪”,只要在读就有保障。有些同学开玩笑说这是“国家发的工资”,虽然不算多,但吃饭租房基本够用。
二、学校加码的“绩效奖金”
人民大学会根据学业表现发放学业奖学金,分三个等级,
一等奖18000元/年(约10%比例)
二等奖15000元/年(约30%比例)
三等奖12000元/年(约60%比例)
换算下来,相当于每月增加1000-1500元收入。虽然大部分同学拿的是三等奖,但只要能按时完成考核,基本都能稳稳到手。
三、导师项目的“额外补贴”
这个部分浮动最大。理工科导师有项目经费的话,学生每月能拿到800-2000元不等。文科导师相对少些,但像经济学院、法学院这些热门院系,跟着导师做课题的话,每月也能有个500-1000元的补贴。不过得看导师有没有项目,也不是人人都有。
四、自己挣的“外快”
很多博士会申请助教岗位,每周带2-4节课,每月能多拿800-1200元。有些同学还接点校外的调研项目或者撰稿工作,但这种收入不稳定,建议还是以学业为主。
五、隐藏福利不能忘
住在学校宿舍的话,博士两人间每年住宿费才1200元,相当于每月100块。食堂有专门的教工窗口,8块钱能吃两荤一素。算上这些隐形补贴,其实每个月能省下不少生活开销。
把这些七七八八加起来,人大的博士每月实际到手的钱大概在4000-6000元之间。文科博士可能偏向4000元档,理工科如果导师项目多的话,上6000元也不稀奇。这个水平在北京虽然不算高,但胜在稳定,要是省着点花,偶尔还能存下点钱。
我强调一点下,博士补贴都是免税的,寒暑假也照常发放。有些学院还会给发论文的同学额外奖励,比如在核心期刊发篇论文,可能一次性奖励3000-5000元。所以只要踏实做研究,经济上不会有太大压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