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台收到很多老师的咨询:"在南京大学读教育类在职博士到底要什么条件?"作为江苏地区唯一开设教育学在职博士的985高校,南大确实备受关注。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给大家说清楚申请要求,还会告诉你哪些人申请成功率更高。
先说硬性条件三条杠:
1. 学历必须硕士毕业满3年(截止到2024年9月),单证硕士也能报但要有学位证
2. 现在必须有稳定工作单位(公办学校老师最吃香)
3. 年龄别超过45周岁(特别优秀的可放宽2岁)
重点说说隐性筛选标准,这是很多申请者栽跟头的地方:
• 工作单位层次:省重点中学老师>市重点>普通学校>教育机构
• 职称优势:正高级>副高级>中级(中级需要特别突出成果)
• 科研成果:核心期刊论文比普通期刊加分多,主持过省级课题是亮点
• 推荐信分量:有南大教授推荐成功率翻倍(但别乱找关系)
• 研究计划书要具体,比如"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这种
我强调一点2024年的新变化:
①新增线上材料预审环节(9月1日开放系统)
②面试增加现场说课环节(准备15分钟微课)
③定向培养协议必须加盖单位公章(私企需要额外提供机构资质)
关于大家关心的费用问题:
学费8万/年×4年,住宿费1500/年(可申请走读),论文答辩费另计。建议提前准备近三年银行流水,月收入最好超过2万元。
对了给三个实用建议:
1. 6月前联系好意向导师(官网有导师研究方向)
2. 9月报名时提交完整材料(差一份都可能被刷)
3. 提前练好英语口语(面试必有英文问答环节)
如果这些条件你符合5条以上,建议抓紧准备申请材料。要是发现自己不符合核心条件,不妨考虑江苏其他高校的在职博士项目,比如南师大也有不错的教育学博士点。
南京大学在职博士毕业到底有多难?“懂行的人”亲述毕业要求
一、硬性指标:没有一条是好过的
南大对在职博士的毕业要求,和全日制博士基本一致,甚至在某些环节更严格。先说论文,理工科至少要发两篇SCI,文科得有两篇C刊,而且必须见刊,录用通知都不算数。我认识一个文科同学,第三年就写完大论文了,结果因为一篇C刊拖了两年才见刊,说一千,道一万第五年才答辩。
课程考核也不轻松。虽然上课时间灵活,但每门课的期末作业基本都要写万字以上的论文,查重率卡在10%以下。有位教方法论的老教授,连续三年挂掉了一半人的课程作业,理由就一句话:"深度不够"。
二、大论文才是终极Boss
开题报告就得脱层皮。我们那年计算机学院有个师兄,开题被毙了三次,说一千,道一万一次答辩前熬了三个通宵改PPT。导师我就直接说:"你要还是这个水平,趁早转硕士。" 大论文写作阶段,有人统计过,平均要改8稿以上。最崩溃的是预答辩后的修改,有位经管院的同学被要求重写第三章,直接抱着电脑在图书馆哭了一下午。
外审环节更是"生死局"。去年某文科专业送了15篇论文出去,5篇被毙,还有3篇要求大修。有个老师私下说:"现在外审专家专挑在职博士的论文看实证数据,就怕你数据来源不扎实。"
三、时间战场:工作、家庭、学业三头烧
每周雷打不动要跑仙林校区,下班高峰从新街口挤二号线,到学校经常快七点。同班的银行高管,有次带着行李箱来上课,下课直奔禄口机场出差。寒暑假?那是赶进度的黄金时间。有位中学老师同学,连续三个暑假没休过完整周末,全泡在实验室做数据。
孩子生病、单位加班、论文截止期撞车的情况太常见了。我们班有个宝妈,孩子小升初那年,她凌晨四点爬起来改论文,七点送娃上学,九点准时出现在公司开会。
四、导师关系比想象中复杂
导师的态度两极分化。有的教授觉得在职博士自律性强,愿意给资源;但也有导师直言:"你们又不做学术,别浪费我时间。" 有个同门师兄,两年没约到导师面谈,说一千,道一万靠邮件往来指导论文。
组会制度更是让人头疼。全日制师弟师妹每周汇报实验进度,我们在职的经常插不上话。有位搞环境工程的哥们,被要求每月回校做实验,说一千,道一万不得不求单位领导调整岗位。
五、“懂行的人”的血泪经验
1. 选导师要打听清楚:有的导师名下挂了几十个在职博士,根本顾不过来;
2. 研究方向早定型:千万别中途换题,我见过换题后延毕三年的;
3. 学会用学校资源: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比知网好用,多跑学科办能掌握最新政策;
4. 身体是革命本钱:同届有个老哥论文送审前心梗住院,差点功亏一篑。
对了说句实在话,能在南大在职博士毕业的,都是能把24小时掰成48小时用的狠人。图书馆五楼的通宵自习室,凌晨两点的路灯,教超的速溶咖啡,这些场景会刻在记忆里好多年。现在回头看看,最难的不是某个具体环节,而是日复一日在多重身份间切换的坚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