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工程师朋友的私信:"南大的工程在职博士到底值不值得读?""有没有适合我们土木行业的方向?"作为在高校招生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懂行的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说南京大学的工程在职博士项目。
先说重点:南京大学目前开设的5个工程类在职博士专业,都是经过教育部审批的硬核项目。第一个要推荐的是"智能建造与运维"专业,去年新增了这个方向,特别适合在建筑行业搞BIM技术或者智慧工地的朋友。我认识的中建八局王工就是读的这个专业,他说课程里的人工智能算法直接用在项目进度预测上,每月能省下十几万成本。
第二个是传统强项"岩土工程",这个专业最大的优势是校企合作项目多。去年有学员跟着导师做地铁隧道监测项目,直接把研究成果用在了自己单位的项目评优上。学费方面,工程类博士统一是8万/年,学制4年,不过要注意教材费和实验材料费另算,平均每年要多准备5000左右。
咨询最多的要数"新能源材料工程"方向,特别适合在光伏、锂电池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去年录取的32人中,有29个来自新能源头部企业。这里提醒大家:报考这个专业需要提供至少2个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证明,准备材料时千万别漏了专利证书。
给准备报考的朋友三个实用建议:第一,工作证明要提前半年准备,去年就有学员因为单位公章问题错过报名;第二,面试时重点准备工程案例,南大教授特别喜欢听实际项目中的技术创新;第三,周末上课要协调好工作时间,南京校区是隔周周五下午+周六全天授课。
文章结尾推荐阅读:《南京大学在职博士申请条件详解》
南京大学在职博士申请条件详解
一、基本门槛:学历和工作经验是硬杠子
首先得有个硕士学位,全日制还是非全倒不卡死。但这里有个细节:如果你的硕士是海外读的,得提前做好学历认证。有些朋友可能自考拿的硕士,这种情况最好直接打电话问招生办确认,别自己瞎琢磨。
工作经历这块,南大明确要求“相关领域工作满三年”。注意,这里的工作经验必须和报考专业对口。比如报教育学的博士,得在教育系统干满三年,企业hr经验就不算数。计算时间是从你硕士毕业证上的日期开始,到报名截止日为止,中间换过单位没关系,但得开齐所有工作证明。
二、推荐信别随便找人写
两封专家推荐信看着简单,其实讲究大着呢。最佳组合是:一封找硕士导师,另一封找行业内有分量的大佬。比如你报管理学的博士,能请到省管理学会的副会长级别写推荐信,绝对加分。千万别找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导凑数,评审老师眼睛毒着呢。
三、研究成果要实打实
这个可能是卡人最多的环节。南大要求“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注意三个关键点:
1. 核心期刊起步(南大自己有个CSSCI目录)
2. 必须见刊,录用通知不管用
3. 合作论文要把自己名字圈出来
有个取巧的办法:要是没发过核心论文,有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项也行。比如拿过教育厅的科研成果二等奖,这种相当于论文替代项。
四、考试面试有门道
初试考外语和专业课。外语不是走过场,南大特别看重文献阅读能力,去年英语卷子直接出了三篇外文文献综述改写题。专业课建议把报考导师近五年发的文章都翻出来看,出题思路全在里头。
复试面试最怕“假大空”。有个真实案例:去年有个考生大谈特谈区块链技术前景,结果导师直接问“那你说说SHA-256算法在区块链中的具体应用”,当场卡壳。记住,专家们想听的是你实际参与过的项目细节,越具体越好。
五、材料准备别犯低级错误
每年都有因为材料问题被刷的冤大头。特别注意:
工作证明要盖单位公章,人力资源部的章不算数
科研成果复印件必须带期刊封面和目录
研究计划书别超过5000字,重点写清楚“研究基础”和“技术路线”
体检报告必须是三甲医院的,三个月内有效
亲情提示下时间节点:每年3月开放系统报名,5月截止收材料,9月组织考试。想报名的现在就该联系导师了,好导师的招生名额基本都是“提前预定”模式。别等到公告出来再行动,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