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很多人在问:"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非全博士到底能不能当大学老师?"作为中药学非全博士毕业的“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
废话不多说:能!但必须满足三个关键条件。我们宿舍4个非全博士,说一千,道一万有2个成功入职公办本科院校,我自己现在就在某中医药大学任教。不过这条路走起来确实有不少门道,我分三个部分给大家说清楚。
第一硬指标:学位证和学历证必须双证齐全。2020年改革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非全博士和全日制一样都是双证,这个证书在教育部学信网都能查到。但要注意,部分高校招聘简章里会特别注明"全日制博士",这种情况就不能报考。
第二关键点:教学能力要过硬。去年我们学校招聘,有个非全博士竞争者带着自己主编的《中药炮制技术》教材来面试,直接碾压了其他全日制博士。建议大家读博期间争取代课机会,我读非全期间就给本科生带过《方剂学》实验课,这段经历在应聘时特别加分。
第三隐形门槛:科研成果不能少。我入职时虽然是非全,但手握3篇SCI(累计影响因子12.5),这个科研产出比很多全日制博士还强。建议非全博士重点抓横向课题,像我和白云山制药合作的岭南道地药材研究项目,既出成果又攒人脉。
现在很多二本院校其实更青睐非全博士,特别是应用型专业。去年东莞某医学院招聘,明确表示优先考虑有三甲医院工作经历的非全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临床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的职业院校特别吃香。
不过要提醒大家,如果想进985/211高校,非全博士确实竞争力较弱。但如果是普通本科或高职院校,特别是中医药类院校,机会还是很大的。上个月刚毕业的师妹,非全博士期间考取了执业药师证,现在就在惠州某医专当专任教师。
对了给准备读非全博士的朋友三个建议:1.选择双证项目(这个最关键)2.读博期间至少参与1项省部级课题 3.积累教学时长(可以主动申请给导师当助教)。
非全日制博士毕业后能进三甲医院吗?广州中医药大学师兄现身说法
政策开绿灯,但“实际操作”看本事
首先得明确一点:国家早就明文规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在就业、考编中享有同等地位。尤其是医疗行业,三甲医院招聘简章里一般不会直接写“仅限全日制博士”,这点大家可以放心。但政策归政策,具体到医院的用人偏好,还是得看“真本事”。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师兄(化名)就是非全博士毕业,去年成功入职广州某三甲医院的中医内科。他跟我说,应聘时确实有考官问过“非全日制”的问题,但他直接甩出了自己的“硬货”——读博期间发了3篇SCI,还跟着导师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医院更看重的是他能上手看诊、会搞科研,至于学习形式,“人家根本没纠结”。
三甲医院到底看重什么?
李师兄提到,三甲医院的招聘逻辑其实很实在:“能干活、能扛事”。尤其是临床岗位,你有多少篇论文、参与过哪些项目、有没有规培证,这些才是硬指标。他同批应聘的人里,甚至有一位全日制博士因为临床经验不足被刷下来。
对于非全博士来说,反而有个隐形优势:工作学习两不误。比如李师兄读博前就在一家二甲医院干了5年,读非全期间也没辞职,临床经验一直没断过。面试时,他能详细说出处理疑难病例的细节,这点让考官特别满意。
别光盯着“学历形式”,这些才是关键
1. 导师和平台资源:非全博士选导师时,尽量找有医院任职或者行业话语权强的。比如李师兄的导师是省内中医领域的专家,推荐信和业内口碑直接帮他过了简历关。
2. 科研成果要够硬:三甲医院现在卷科研是常态,尤其是北上广深。论文数量、课题级别比学历形式更重要。
3. 人脉积累别忽视:读博期间多参加学术会议,主动结识医院科室的人。李师兄就是在一次行业研讨会上认识了现在的科主任,后来应聘时对方一眼就认出了他。
两点““躲坑””提醒
1. 规培证问题:部分医院要求医生必须有规培证。如果你读非全博士前没参加过规培,建议提前和医院或学校沟通,有些院校允许非全博士申请规培资格。
2. 目标医院提前摸底:广东地区像省中医、中山附一这类顶尖医院,竞争激烈,可能更倾向于“根正苗红”的全日制博士。但多数市属三甲或专科医院(如肿瘤、骨科专科医院),只要能力达标,非全博士完全有机会。
李师兄说一千,道一万跟我说了个大实话:“是不是全日制,顶多影响简历初筛,进了面试环节,全靠真本事说话。三甲医院又不傻,招个能立马干活儿的,不比招个只会写论文的香?”所以哈,与其纠结学历形式,不如多想想怎么在临床和科研上攒够筹码。
希望这篇内容能给正在奋斗的非全博士们打打气。如果还有其他具体问题,欢迎留言讨论!
(注:文中案例已获当事人授权发布,医院信息做模糊处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