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读广中医在职博士,要花多少钱?自己符不符合条件?"作为“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说实情。
先说硬性条件,必须同时满足这3条,
1. 硕士学历是基本门槛(毕业证+学位证双证齐全)
2. 工作年限够5年(按社保缴纳记录算)
3. 有中医相关职业资格证(比如执业医师证)
报名流程分四步走,
每年3月官网开放系统(错过等一年)
先交300元报名费(不退)
准备5份材料,工作证明要盖鲜章,推荐信要找正高职称的专家
笔试安排在5月第二个周末(中基、中诊、英语三科)
重点说说大家最关心的费用问题,
学费分三年交,每年3.8万(比前两年涨了5000)
住宿费可选,走读生不用交
实验材料费看研究方向(中药制剂方向要多备1万)
论文答辩费8000(包含盲审费用)
给准备报考的3条建议,
1. 提前联系导师(官网导师简介更新不及时,最好直接问研招办)
2. 英语要下功夫(去年分数线卡到65分)
3. 工作时间要协调好(每月集中授课10天,考勤严格)
常见误区提醒,
不要轻信包过班(去年有学员被骗8万)
非医学背景慎报(跨专业通过率不到5%)
学费可以分期(但有利息)
个人觉得,在职读博就像跑马拉松,既要工作又要学习,建议先评估好自己的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有同事读了一半放弃的,既浪费钱又耽误工作,实在可惜。
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职博士毕业难度解析
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职博士毕业到底难不难?
不少人关心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职博士的毕业要求,尤其是已经工作的朋友更想了解实际情况。今天咱们就聊点实在的,从课程安排到论文把关,用“上岸人”的经验说说真实情况。
一、课程设置不轻松
广中医在职博士的课程安排讲究"中西结合"。周一到周五晚上加周末全天上课是常态,遇上临床专业的还得协调医院排班。去年有位师兄在医院值完夜班,早上八点直接打车来大学城上课,包里装着两份盒饭赶场子。
必修课里《经典医籍研究》和《现代药理学进展》两门课最让人头大。教研室要求每周精读两篇SCI论文,还要用中医理论做交叉分析。不少同学在图书馆熬到凌晨,就为了弄懂分子生物学和《黄帝内经》的关联性。
二、实验数据要过三关
课题研究阶段卡得特别严。基础医学院的王教授带的学生说过,光细胞实验就要重复做五轮,预实验找方向、正式实验取数据、双盲复核防误差、第三方验证保准确、对了还得用中医证候模型再验证一次。有个师姐做针灸镇痛机制研究,小白鼠用了三百多只,实验记录本摞起来半人高。
临床方向的更不容易。广东省中医院的李医生分享过,他的临床试验方案改了11稿。伦理审查时专家追问,"你这穴位配伍依据,到底是按《针灸大成》还是现代神经解剖?"光这个问题就让他查了半个月古籍。
三、论文查重玩真的
去年毕业的张老师深有体会,"知网查重3%以下才让送审,引用《伤寒论》原文都得改语序。"他的论文里关于"六经辨证"的部分,把"传变规律"改成"病势演进特点","营卫不和"换成"表里失调",光术语转换就折腾了两个月。
外审专家可不是吃素的。有人的论文被批"数据统计方法不匹配研究设计",打回来重做方差分析。还有个倒霉蛋的文献综述被指出漏了2019年《中华中医药杂志》的重要论文,又补了三个月资料。
四、“上岸人”的实用建议
1. 选导师要打听清楚,有的导师项目多资源足,但要求严格;有的学术方向冷门反而容易出成果
2. 提前备好病例资料,临床方向的建议在入学前就开始整理典型医案,后期能省半年时间
3. 英语千万别放下,虽然不考雅思托福,但查文献、投会议的时候就知道厉害了
4. 多蹭学术会议,学校经常有名医讲座,混个脸熟对以后请教问题有帮助
实验室里常见到保温杯泡枸杞的师兄师姐,办公室永远飘着咖啡香。有个趣事,中药学专业的老陈在实验室煮当归补血汤,结果被隔壁搞分子生物学的同学误以为是新提取方法,差点闹出笑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