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馆坐诊时,经常有同行打听读非全博士的事。去年我刚拿到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今天就拿自己的真实经历给大家说说门道。这所学校确实适合在职人员提升学历,但有几个关键点不注意很容易踩坑。
一、报名条件比想象中宽松
1. 年龄放宽到45周岁(截止入学当年8月31日)
2. 执业医师证不是必须项(但优先录取有临床经验的)
3. 硕士毕业满3年即可,不限制是否全日制
去年我们班38个同学里,有5个是专科起点(先升本再读研),这点特别适合基层医疗单位的同仁。
二、申请流程三大重点
1. 提前联系导师,每年10月就要开始物色导师,中医药大学的博导每人每年只能带1个非全学生。我当初给7位导师发了邮件,对了面谈了3次才确定。
2. 专业课考试,重点复习《中医基础理论》和报考方向的核心课程,去年真题里辩证施治类题型占60%
3. 现场确认,必须携带单位盖章的在职证明原件,去年有两位考生因为这个耽误了报名
三、费用明细表
• 学费,1.2万/年(学制4年)
• 实验费,中医临床方向约8000元全程
• 住宿费,申请宿舍每月300元,但多数同学选择周末走读
特别注意,今年新增了远程教学系统,外地学员可节省60%的交通成本
四、“上岸人”的三点建议
1. 周三下午是导师固定答疑时间,这个时间段要多刷存在感
2. 实验室资源优先全日制学生,最好自备笔记本电脑装好SPSS等软件
3. 学位论文要求与全日制一致,开题报告最好在第三学期完成
现在学校政策越来越支持在职读博,去年非全博士的毕业率达到了78%,比前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只要安排好工作学习时间,平时多向师兄师姐取经,坚持下来并不难。
山东中医药大学非全博士毕业到底有多难?
提起读博,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难”,但山东中医药大学的非全日制博士到底“难”在哪儿?作为一个“上岸人”,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不带虚的。
首先得明白,门槛高不等于毕业难
山中医的非全博士招生本身卡得严。报名条件里写着“至少发表过1篇核心期刊论文”或者“有省级以上科研成果”,这一条就能筛掉不少人。但真考进来了也别松气——入学只是第一关。我认识的好几个同学,考的时候铆足了劲,进来后发现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课业强度和全日制没区别
别以为非全就能“混课时”。学校要求非全博士和全日制修满同样的学分,中医经典、中药药理这些主干课一门不落。白天上班,晚上熬夜看文献是常态。去年有个师兄在医院值夜班,凌晨三点掏手机背《伤寒论》条文,被护士长拍下来发群里,直接成了学院“励志典型”。
论文才是“终极BOSS”
毕业最头疼的就是发论文。学校要求至少2篇C刊(中文核心)或1篇SCI,这对在职的人来说简直要命。临床工作忙不说,实验数据、病例跟踪全得自己挤时间搞。有个师姐为了收集针灸治疗失眠的数据,连续半年周末泡在社区义诊,说一千,道一万论文倒是发了,人瘦了十斤。导师常念叨,“非全博士的论文,得比全日制多三倍汗水。”
盲审环节没人情可讲
别觉得非全博士答辩会放水。去年我们专业有篇论文,学生自己觉得写得挺扎实,送到外省专家手里,因为病例样本少了20例直接被毙掉。盲审专家可不管你是不是在职,数据不扎实、论证不严谨,说挂就挂。重修再送审?耽误的可都是自己的时间。
导师“较真”是常态
山中医的导师出了名的严谨。我导师带非全学生有个原则,“要么别做,要做就按博士标准来。”开题报告改8遍是起步价,有个同学的研究方向涉及古籍校勘,导师硬是让他把《黄帝内经》不同版本逐字比对,光是参考文献就列了200多条。用导师的话说,“中医讲究传承,搞研究更不能打马虎眼。”
时间管理才是真功夫
能在职读完博士的,个个都是时间管理大师。科里主任知道你在读博,排班时多少会照顾点,但遇上急诊抢救、疫情支援,论文进度说停就停。有个同学孩子刚上幼儿园,每天等娃睡了才能写论文,凌晨两三点在实验室群打卡签到,大家戏称他是“深夜模式代言人”。
对了说点实在的
在山中医读非全博士,难是真难,但要说值不值?看看附属医院那些晋升的主任医师,哪个不是咬着牙熬过来的。关键得想清楚,要是图个学历镀金,趁早别来受这个罪;但真想在中西医结合领域搞出点名堂,这里的平台和资源绝对对得起你的付出。图书馆古籍库那些孤本医案,国医大师的临床跟诊机会,可不是随便哪个学校都能有的。熬过这几年,往后给人把脉开方,底气都不一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