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很多在职朋友的私信,"2024年想报中国中医科学院非全博士,到底能不能拿双证?"作为去年刚拿到学位证的老学员,今天就给大家掰开揉碎了说这件事。
话不多说,
现在报名的非全博士确实可以拿双证!但要注意三个关键点,
1. 必须通过12月全国统考(和全日制同一套卷子)
2. 完成3万字毕业论文并通过盲审
3. 在校期间至少发1篇核心期刊论文
关于证书细节,
毕业证会标注"非全日制"字样
学位证与全日制完全一致
学信网可查学历信息
中医类事业单位普遍认可
“上岸人”的提醒,
今年报考有个新变化——中医经典考核占比从30%提高到40%,很多备考群的同学都在突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建议大家提前半年开始跟诊,临床病例积累够量,答辩时才不会卡壳。
常见误区解答,
Q,非全博士能考医师职称吗?
A,只要入学前有执业医师证,完全不影响晋升
Q,周末上课会影响工作吗?
A,每月集中4天面授+线上课程,三甲医院工作的同学基本能协调
Q,导师会不会区别对待?
A,课题组里全日制和非全学生都是混编培养,我导师还专门给在职学生开小灶补科研基础
给2024考生的建议,
1. 3月前务必联系意向导师
2. 准备好近5年的临床病案(不少于50例)
3. 关注9月发布的招生简章,特别注意针灸推拿专业新增了AI辅助诊疗研究方向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年12月发布的《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具体报考条件以当年招生简章为准,建议拨打010-84240456直接咨询研招办)
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拿到学位证书是每个学子求学路上的重要目标。但你知道从论文答辩到领证中间要经历哪些步骤吗?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透《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带你避开弯路,高效完成申请。
一、学位申请的门槛条件
想申请学位,首先得明白"硬指标"。不同学校的具体要求可能有细微差异,但核心条件基本一致,
1. 学分必须修满
课堂学分、实践学分、创新学分一个都不能少。举个例子,某高校要求硕士生修满32学分,其中专业核心课占比不低于70%。
2. 论文质量双保险
查重率,多数高校要求博士论文<10%,硕士<15%
盲审成绩,至少2位校外专家给出"合格"以上评价
答辩通过率,答辩委员会需全票或多数票通过
3. 学术道德零容忍
去年某985高校就因数据造假撤销了已授予学位。从开题报告到最终答辩,每个环节都有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把关。
二、走完这6步才算真毕业
很多人以为答辩完就万事大吉,其实后面还有关键流程,
Step 1,材料装袋
准备"三件套",
带骑缝章的答辩记录表
导师签字的论文定稿确认书
图书馆出具的查重报告
Step 2,二级学院初审
教学秘书会逐项核对,
✓ 成绩单是否加盖教务处红章
✓ 缴费情况是否结清
✓ 学生证是否已注销
Step 3,学位委员会投票
每月对了一个周四开评议会,常见三种结果,
① 全票通过→进入制证环节
② 暂缓授予→补交材料再审
③ 否决申请→次年重新申报
Step 4,校级公示
通过名单会在官网公示7个工作日,去年某双一流高校就接到过举报,最终撤销了1名抄袭者的资格。
Step 5,证书制作
现在都用防伪证书,
内页带紫外线水印
校长签名采用电子签章
证书编号与学信网同步
Step 6,领取方式
除了现场领取,还能选择,
▷ 委托代领(需公证委托书)
▷ 顺丰到付(保价邮寄)
▷ 暂存档案馆(最长保留2年)
三、“老江湖”的血泪经验
1. 时间节点要掐准
某届学长就吃过亏,3月31日截止提交材料,他4月1日交表,结果延毕半年。注意这些关键时间,
春季批次,3月1日-3月31日
秋季批次,9月1日-9月30日
2. 材料备份不能少
建议准备,
U盘存电子版(PDF+WORD双格式)
纸质材料复印3份
扫描件上传云盘
3. 常见坑点预警
导师签名字体不一致(外出开会时可能用不同笔签)
论文页码错乱(从摘要开始编页,别漏掉目录)
装订线距离不对(左侧留够2.5cm才方便归档)
四、高频问题实时答
Q,挂科补考过了能申请吗?
A,只要成绩单显示"合格",不影响学位申请,但成绩单会标注"补考"字样。
Q,二作论文算不算成果?
A,理工科认可前三位作者,文科一般只认一作,重点项目除外。
Q,证书丢了怎么补办?
A,2000年后毕业的可在学信网申请电子认证,纸质版只能补办证明书而非原证。
现在很多高校开通了"学位申请进度查询系统",输入学号就能看到材料走到哪个部门了。建议每周查两次,发现状态异常立即联系学位办。毕竟关系到毕业大事,多上点心总没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