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作为安徽省医学类院校的"扛把子",其非全日制博士项目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在职人员报考。但掏钱容易读书难,这个文凭到底有没有含金量?作为去年刚拿到安医大非全博士学位的“懂行的人”,今天就跟大家唠点掏心窝子的话。
首先要明确的是,安医大非全博士的证书和全日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我毕业时特意对比过,学位证编号规则、证书样式完全一致,学信网查询结果也没有任何"非全日制"标注。去年我们班32个毕业生,有6人凭此证书评上了副高职称,还有2人成功跳槽到三甲医院。
课程安排方面确实下了血本,每周六全天+三个晚上都要上课,寒暑假还要集中授课20天。我们临床医学专业的导师阵容堪称豪华,基本上都是三甲医院科室主任亲自带教。不过要注意的是,实验课必须到校完成,去年有位合肥本地的同学都差点跑断腿,外地学员更要做好每月往返的准备。
说到大家最关心的论文要求,安医大对非全博士的学术标准和全日制完全一致。我同门师姐的毕业论文改了7稿才通过盲审,有位搞基础研究的同学甚至延期了1年才毕业。不过学校会给在职学员配备双导师,除了学术导师还有位临床经验很多的副导师,这点确实帮了大忙。
学费方面,临床医学博士全程12.8万,分三年缴纳。这个价格在华东地区医学院校中属于中等水平,比南京医科大学便宜2万,但比南昌大学贵3万左右。需要提醒的是,教材费、实验耗材费还要另算,三年下来实际花费大概在15万上下。
就业市场上,安徽省内医疗系统对这个文凭认可度较高。我们班有8成同学在原单位获得了职务晋升,但想靠这个文凭跳槽到江浙沪地区的话,部分顶级三甲医院还是会优先考虑全日制博士。不过对于已经在体制内工作的医务人员来说,这个学历在评职称、竞聘科室岗位时绝对够用。
建议想报考的朋友重点关注三点,一是研究方向是否与现有工作相关,二是能否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三是导师的带教风格是否适合在职人员。我强调一点35岁以上的考生,安医大对博士毕业年龄有硬性规定,报考前务必确认自己的年龄是否符合要求。
非全日制博士就业受歧视吗?
"非全日制博士找工作会被歧视吗?"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事儿。
先看个真事儿。我表弟前年从某985高校的非全博士毕业,原本担心就业受阻,结果应聘时发现,三家科研院所里有两家压根没问学历性质,只看研究方向对口就发了offer。剩下那家确实在招聘公告里写了"全日制优先",但面试时负责人明确说,"您有五年行业经验,比应届全日制生更符合我们的需求。"
这事儿说明啥?现在的就业市场对非全博士的态度早就不是一刀切了。教育部去年专门发文件强调,非全和全日制博士在证书效力、法律地位上完全等同。不少国企、事业单位的招聘系统里,"学习方式"这一栏已经从必填项改成了选填项。
不过大实话还是要说。某些特定岗位确实存在隐性门槛,比如部分高校教职岗要求"统招博士",说白了就是变相要求全日制。但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传统学术圈,企业单位反而更看重实际能力。有猎头朋友透露,他们经手的博士岗位中,超过七成企业更关注项目经历和科研成果,是不是全日制根本没人提。
想提升竞争力的话,建议做到这三点,
1. 别把非全当护身符,该发论文照发,该做实验照做
2. 主动积累行业资源,很多导师手上的横向项目比论文值钱
3. 考几个硬核证书,比如注册工程师、专利代理人这些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去年某双一流高校的非全博士毕业生,平均薪资比全日制还高15%。问过就业处老师才知道,这些学生多数是在职读博,毕业后带着新学历跳槽,既有工作经验又有博士学位,反而成了香饽饽。
当然也有要避的坑。千万别相信那些"“抱过”"的野鸡项目,现在学信网查得严,有些机构吹得天花乱坠的"单证博士",找工作根本不认。认准教育部批准的正规项目,录取通知书、学生证、学籍信息样样齐全的才行。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掏心窝的话,学历性质只是敲门砖,门敲开了还得看真本事。我认识的非全博士里,有进央企当高管的,也有自己开公司的。反倒是有些全日制博士,死磕教职岗竞争不过,说一千,道一万转行做培训的。关键还是看个人怎么把博士期间学的东西转化成职场竞争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