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在职医生的私信,"老师,贵州医科大学的非全博士毕业后到底有没有双证?"今天我就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了讲明白,连招生办老师没细说的注意事项都给你整理好了。
我明告诉你,贵州医科大学的非全日制博士确实发放双证!根据教育部《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自2017年起,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效力。
但要注意三个细节,
1. 学信网标注"非全日制"字样
2. 需完成与全日制相同的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临床轮转、论文答辩)
3. 临床医学专业博士要求必须持有医师资格证
该校2024年招生简章显示,临床医学非全博士学制4-6年,学费每年2.8万元。我强调一点,虽然学习方式灵活,但要求每学期在校集中授课时间不少于30天,疫情期间的线上课程占比不得超过50%。
很多学员关心证书含金量问题。笔者对比了该校全日制和非全博士的课程设置,发现两者在核心课程、导师配置、答辩标准上完全一致。去年毕业的张医生(某三甲医院主治医师)证实,"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除了'非全日制'四个字,其他信息与全日制完全一致,评职称时人社局是同等认定的。"
建议报考前做好三件事,
① 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查验证书样本
② 直接拨打0851-88416110咨询研究生院招生办
③ 加入该校在职博士备考群(可私信获取进群方式)
【全文结束】
非全日制博士学历找工作会被歧视吗?
说到“非全日制博士”,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学历靠谱吗?找工作会不会被卡?”实话实说,现实中确实有部分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学历存在刻板印象,觉得“含金量不如全日制”。但这种观念正在快速改变。
国家早就明文规定,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博士的学历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学信网可查,考公、评职称、落户等场景中一视同仁。比如某高校招聘教师,明确标注“博士学历(含非全日制)”,国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公告也越来越多地去掉“全日制”限制。
二、企业到底怎么看?关键看行业和岗位
企业对非全日制博士的态度,主要取决于两点,行业性质和岗位需求。
体制内、国企,政策执行严格,只要学历合规,一般不会区别对待。
技术型岗位(如科研、工程师),更看重项目经验、论文成果,学历类型影响小。
私企、外企,灵活性高,但可能更关注“博士期间做了什么”。比如一位朋友读非全博士期间同时在某大厂带团队,求职时反而因“经验+学历”双优势被高薪挖走。
当然,部分传统行业或中小企业的HR可能对非全日制了解不足,但这不意味着“歧视”,更多是信息差问题。
三、非全博士的隐藏优势,别低估自己的竞争力
很多人忽略了非全日制博士的独特价值,
1. 工作经验+学术能力双buff,大多数非全博士是在职攻读,行业资源、实操经验远超应届博士生。比如医学博士继续在医院工作,积累的临床案例就是求职王牌。
2. 抗压能力和时间管理,边工作边读博的人,早就练就了多任务处理能力,这点企业非常看重。
3. 人脉资源,同学多是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导师也可能带来合作机会。
四、如何应对可能的质疑?主动“拆弹”
如果担心简历被误解,可以主动展示优势,
简历写法,不刻意标注“非全日制”,但突出工作成果和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如“2019-2023年于XX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XX,期间主导某项目落地”)。
面试策略,提前准备案例,比如“读博期间如何平衡工作与学业”“研究成果如何应用到实际业务中”。
心态调整,遇到介意学历的公司,不一定是你不够好,可能是对方更看重“纸面门槛”,这类单位往往内部晋升机制僵化,不去未必是损失。
五、真人真事,他们怎么找到好工作的?
案例1,张工,机械行业从业十年,读非全博士期间研发了一项专利,毕业后被同行企业聘为技术总监,薪资翻倍。
案例2,李老师,在职读完教育学博士后,从普通中学跳槽到高校任教,职称直接认定副高。
对了说句大实话,学历是块敲门砖,但门敲开之后,能不能站稳脚跟,看的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其纠结“会不会被歧视”,不如多想想“我的优势如何匹配对方需求”——这才是找工作的底层逻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