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医生朋友问我,"听说福建医科大招非全博士,具体能报哪些专业?值不值得读?"作为在医疗系统摸爬滚打十年的“上岸人”,今天就跟研友们儿掏心窝子说说这事。
先划重点,2024年福建医科大学开放的非全博士专业共6个,都是医疗系统里的香饽饽。先说最热门的临床医学(代码1051),细分成12个方向,像心血管病、肿瘤学这些,特别适合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报考。我认识的一朋友就是在职读的急诊医学博士,现在都升科室副主任了。
护理学(1011L1)这两年报考人数翻倍增长,尤其受护理部主任们欢迎。有个冷知识,这个专业接受跨考,去年就有公卫专业出身的护士长成功上岸。学制3-6年弹性制,学费每年2.8万,比脱产读省了住宿生活费。
口腔医学(1052)要重点提醒,必须持有医师资格证!去年有同行没注意这条被刷下来了。不过毕业前景确实好,听说附属口腔医院提拔的学科带头人都是这个专业毕业的。
基础医学(1001)和药学(1007)适合科研岗人员,特别是医院实验室的技术骨干。有个师兄在读期间发了3篇SCI,直接把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超额完成。公卫(1004)则是疾控系统人员的首选,疫情期间这个专业毕业生特别抢手。
报考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工作证明要盖单位公章,二是推荐信必须副高以上职称专家写,三是研究方向要和现工作相关。去年就有同行因为研究方向填得太"高大上"被导师组质疑可行性。
建议想报考的伙伴重点关注临床医学和护理学这两个专业。特别是35岁左右的医疗骨干,既有临床经验又需要学历加持,现在报考正好能在40岁前拿到博士学位。不过要量力而行,像急诊科这种值班多的岗位,建议选弹性学制。
福建医科大学非全博士申请需要哪些条件?
很多在职的朋友关心福建医科大学非全日制博士怎么申请,需要哪些硬性条件。作为省内医学教育的老牌院校,福医大的非全博士项目确实值得关注。咱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清楚,帮你一次搞懂报考门道。
一、基础门槛,学历和工作经验都得够
首先说最硬核的条件——学历要求。你必须已经拿到硕士学位,而且这个硕士得是正经八百的学历教育(单证硕士不行)。如果是境外学历,得提前办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这里有个细节要注意,临床医学专业原则上只收临床医学硕士,基础医学相关专业可以放宽到生命科学类硕士。
再说工作经验。非全博士主要面向在职人员,要求硕士毕业后有至少2年相关领域工作经历。比如报临床医学的,得在医疗机构干满2年;报公共卫生的,得有疾控中心或医院管理岗经验。这里建议提前准备好单位盖章的工作证明,别临到报名才发现材料不全。
二、推荐信不是走过场
福医大要求两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推荐信,这个环节很多人容易大意。建议选熟悉你工作的导师+行业内有分量的专家组合。去年有个朋友找了自己硕士导师和医院科室主任,推荐信里具体写了参与过的科研项目,审核时就特别加分。
三、英语和专业课别掉链子
虽然非全博士不用参加全国统考,但学校的自主考核一点不含糊。英语方面要过学校划的分数线(去年是CET-6≥425或托福≥80)。专业课笔试主要考报考方向的核心课程,比如报肿瘤学的得重点复习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建议提前找往年的真题练手,学校图书馆有时候能淘到宝。
四、材料准备有讲究
除了常规的身份证、学历证这些,有三样材料要特别注意,
1. 研究计划书,别写成长篇大论,控制在3000字以内,重点突出研究创新点和可行性
2. 科研成果,有发表的文章最好,没发表的课题报告、参会论文也行,但要整理成册
3. 单位同意书,盖公章的时候要确认写清楚"同意脱产学习时间",这个直接影响录取后的培养安排
五、隐形加分项要知道
和导师提前沟通真的很重要!很多导师手里有自主招生名额,特别是临床方向的博导。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邮件联系等方式建立联系。去年有个考生在学术会议上和导师交流过课题思路,复试时导师直接问要不要加入他的课题组。
报名时间一般在每年11月左右,具体得盯紧学校研究生院官网。现在就可以先把材料清单理出来,该公证的提前公证,该找领导签字的早点打招呼。学姐提醒下,非全博士的学费比全日制高些(临床专业大概4万/年),但上课时间集中在周末和寒暑假,不影响正常工作。
材料备齐了就安心备考吧,祝各位顺利上岸!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