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博士培养标准向来严格。两年,不少同学咨询博士毕业的具体门槛,今天就用大白话一次性说清楚。
第一关,科研成果硬指标
理工科博士至少要有2篇SCI或EI论文,其中1篇必须是一区或二区;文科博士需要2篇CSSCI期刊文章。特别要注意的是,从2023年起,所有论文必须见刊才算数,录用通知不再作数。去年有位师兄就因为论文延迟发表,硬是多耗了半年才毕业。
第二关,大论文盲审生死线
5位校外专家盲审,只要出现1个C(及格)就得修改3个月,出现D(不及格)直接延毕半年。去年全校博士论文一次通过率仅68%,关键是要提前半年跟导师反复打磨框架,千万别自己闷头写。
第三关,答辩实战见真章
答辩现场藏着3个隐形雷区,1. PPT必须用学校最新模板(官网能下载)2. 创新点阐述不能超过5分钟 3. 回答问题时切忌反驳评委。去年有位同学在答辩时跟教授争论研究方法,结果被要求补充实验数据,又耽误了三个月。
建议从博二就开始存实验数据,博三上学期务必完成小论文投稿。遇到期刊拖延,直接打电话找编辑催稿比发邮件管用。导师如果太忙,可以每周固定周三下午去办公室堵人,亲测有效。
新疆大学博士论文盲审通过率数据
不少同学在问新疆大学博士论文盲审的情况,特别是通过率到底高不高。今天咱们就结合一些老师和同学的实际经历,用大白话聊聊这件事儿。
一、先看数据,通过率到底啥水平?
根据近三年校内非公开统计,新疆大学博士论文盲审一次通过率稳定在82%-86%之间。这个数字比很多北方高校略高,特别是在民族语言类、资源环境类等特色学科中,通过率能达到9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二次送审通过率会提升到93%左右,只要按专家意见认真修改,基本都能过关。
二、为啥能保持这个通过率?
1. 学校把关前置,现在实行"预盲审"制度,论文提交前3个月,学院会组织3位导师模拟盲审。去年化学化工学院有篇论文预审被要求大改,结果正式盲审时反而拿了全A。
2. 导师组全程盯,博导们现在都学精了,开题时就按盲审标准来。农学院的张同学说,他导师连参考文献格式都逐条检查,查重率硬是压到了5%以下。
3. 特色学科优势,像中亚研究、干旱区生态这些方向,评审专家本身圈子小,对边疆高校的研究难点更包容。去年有个研究牧区社会治理的论文,方法部分不够新,但案例扎实,照样通过了。
三、“上岸人”亲测有效的经验
1. 格式比内容先过关,历史学院去年有位师兄,内容写得深刻,但目录层级混乱,差点被毙。现在大家交稿前都找教务老师专门查格式。
2. 数据要能"自圆其说",经管类论文最怕数据漏洞。有位同学用新疆旅游数据做模型,被专家质疑样本量,后来补充了边境县实地调研记录才过关。
3. 别在摘要玩虚的,机械工程专业的李博士说,他摘要改了11版,把"具有重大意义"这种话全删了,直接写"解决了某型农机具的XX故障问题"。
四、常见问题答疑
Q,盲审专家主要卡哪些点?
A,核心就三条,选题有没有价值、方法科不科学、结论站不站得住脚。去年有个语言学论文,因为把维吾尔语谚语翻译成汉语时直译太多,被专家批"失去文化语境",这类细节要特别注意。
Q,如果被毙了怎么办?
A,工学院有个案例,第一次盲审有个C,学生照着意见补了仿真实验,二次送审时原来给C的专家反而给了A。关键是要把修改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最好列个对照表。
Q,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帮忙吗?
A,千万别!现在都是双盲评审,连导师都不知道论文送去哪儿了。有同学试图从专家意见反猜评审人身份,结果被学院通报批评。
Q,英文摘要会不会影响通过率?
A,还真有因为这个被卡的情况。信息学院去年有个同学英文摘要时态混乱,专家批注"语言不过关"。建议写完找外语学院老师或者专业翻译润色。
写论文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个"细致活"。新疆大学这两年把预答辩、预盲审这些环节抓得严,反而帮大家提前排雷了。只要沉住气把本子写扎实,过盲审真没传说中那么吓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